移至主內容

COP29 進擊的電力怪獸們

第29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COP29)正式在亞塞拜然的首都首都巴庫展開,我們在此就圍繞著COP的各種國家與能源資本的角力,提出一系列的觀察。

去年COP28「全球盤點」,是以氣候災難之名,滿足各種能源資本需求的全球開發大會;當COP不斷宣稱要提出更有「ambitious(野心)」的目標,但實際情況,就是離目標愈來愈遠。

如果不脫離這種盛宴氛圍、不處在當代開發導向的語境下,則無法看清隱藏在「氣候變遷」之名下的各種實相,說清楚這些可能並不討喜,但我們必須不斷嘗試著去做。

這些內容,由我們的觀點切入,但不會忽略「解釋」事件原委的工作,也因為如此,我們希望,它能比拼湊的「懶人包」,更具有說明與參考的價值。

文:孫窮理、王子豪

小島國的不滿

COP29》小島國的不滿

世界上的污染大戶承諾並投入高額經費來協助氣候救援。我現在可以告訴你,這些錢都進到顧問的口袋裡了。

說這個話的人,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外交部長特卡琴科(Justin Tkatchenko),作為全球重要的森林國家與小島國家,巴國抵制了將從11月11號開始,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將聚焦在「氣候金融(Climate Finance)」議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

小島國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糧食問題、森林災難、極端氣候影響…對動不動就以它們為名的COP不滿,很容易理解。

特卡琴科所指的,可能是相對於「氣候金融」裡,相對不受到重視的「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註釋」;1991年,小島國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提出受氣候衝擊國的補償,經過30年,到2022年,COP27才確定設立,不過資金規模、運作方式、管理機構都沒有,各國的捐款,也屬於自願,或者說「慈善」性質的,跟小島國認為的,應該是污染國的「義務」大相逕庭。

《聯合國氣候變化網要公約》中,主要以「減緩」(mitigation)和「調適」(adaptation)兩大面向來因應氣候變遷。

以「強降雨成災」來舉例,希望減碳、減緩氣候變遷,來降低強降雨的強度與頻率(減緩);透過改善排水來降低強降雨的衝擊(調適)。

但如果已經發生、或預期將不可必免的會發生成災的強降雨呢?在這個面向上,可能就需要「補救」或「補償」的概念,建立例如「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這樣的基金。

去年(2023),COP28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舉行,作為重要的石油生產國,這個東道主的立場倍受質疑,為了扭轉污染製造者的形象,會議一開始,阿聯就慷慨宣佈捐出1億美金出來,這已經是COP28整個「損失與損害基金」的4分之1,作為世界第二大排碳國的美國只出了1,750萬美金。

目前這筆基金,成立了一個董事會,放在世界銀行的架構下面託管,打算繞過國家,直接和面對氣候在難的社區接觸,並希望在小島國找到「非傳統合作夥伴」,提供社區支持、原住民和弱勢群體對他們的生計,直接給予小額補助註釋

「損失與損害基金」的運作情形和構想,參閱基金董事會第一次會議記錄

要讓錢直接進到環境難民的手裡,這些考量不沒有道理,不過可以想像,如此一來,將有多少相關的研究、訪調等先期作業;戰後,各種國際援助的運作方式飽受批評的世界銀行體系下,早已有它一套運作的邏輯註釋,還真的急不來。

戰後世界銀行與對各國的貸款,參雜者「帝國主義豢養第三世界代理政權」、「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的結構調整」,或者「基礎建設造成更嚴重的污染與社會不公」…等大課題,而世銀的貸款政策,也不斷在做修正,參考:

不過,對於盼了好久,終於好像看到「損失與損害基金」影子的小島國政府來說,這些錢少也就算了,但要等多久,甚至最後會不會進到它們手裡,都還不一定,當然很不是滋味。

說實在,在整個「氣候金融」裡,「損失與損害基金」完全進不了台面上各國巨頭,和台面下的利益集團的眼裡,環境難民總是作為COP的背景,在這些大人物需要的時候,會跟瘦骨嶙峋的北極熊照片一起,放到背後當個背板。

同情他嗎?那就給我錢吧!。

請鬼開藥單

COP29》請鬼開藥單

今年(2024)COP29還沒有登場,會議的東道國就引起了爭議,亞塞拜然是高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兩者佔出口總額的90%以上,近年石油產量下降,透過氣管,向西歐輸送的天然氣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並計畫在2027年之前,讓天然氣產量加倍

爭議更大的,是亞塞拜然派出擔任COP29主席的巴巴耶夫(Mukhtar Babayev),曾經在國營的「國家石油公司(State Oil Company of Azerbaijan Republic,SOCAR)」任職達二十幾年之久。

這個情況,跟去年COP28如出一轍,主辦國阿聯同樣是石油大國,也同樣派出了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bu Dhabi National Oil Company,Adnoc)的執行長賈柏(Sultan Al Jaber)擔任主席,對於以化石燃料為對立面的氣候倡議來說,這已經不只是「請鬼開藥單」,而是擺明老實不客氣的對嗆。

去碳技術與化石能源

碳捕捉技術已有數十年的發展,主要的問題在於成本,以及封存場所的問題,參考:〈不禁止化石燃料,改良的可能是什麼?

天然氣作為「橋接」?

台灣天然氣設備的擴增,參考:〈台灣的天然氣發電設備整理〉。

「天然氣作為橋接」的說法,到燃氣設備大幅增加之後,這種說法已經不攻自破(不過最近仍偶而見於經濟部台電的說法裡),參考:

同樣作為千夫所指的污染製造者,阿聯和亞塞拜然的起手勢也類似,阿聯一開頭就丟出1億美元來充實「損失與損害基金」,今年亞塞拜然則是拋出成立一個由化石燃料生產國和生產商捐助新基金的構想,兩者的共通點,就是捐助者都是自願的,這當然引來批評,認為這些錢不過是它們用來漂綠的公關費,成為化石燃料繼續開採的許可證、使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目標失焦。

不過,等等,「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是COP的目標嗎?我們得把時間拉回到去年,在最後最重要的「全球盤點決議(英文中文)」裡,並沒有像許多倡議者所希望的,把「淘汰」,英文「phase out」,或者「phase down」的文字納入,而在妥協下,只用了「轉型(transitioning)」一詞。

「轉型」與「淘汰」的差別,具體可以表現在將天然氣當作轉型過程「過渡」的「橋接能源」,因而取得更高的正當性,也表現在COP28對於減排或去碳技術,像是「碳封存與捕捉(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CCUS)」的高度認可和期待,這意味著,只要維持著減排、去碳技術持續發展,石油或者煤,也仍可以持續地擴產,甚至成為「氣候金融」融資或補助的項目。

這也就是我們在台灣現在所經驗到的,這些年的「能源轉型」,誇飾了再生能源發展的願景、設定自始就難以達成的目標,以致產生資源供給不足、衍生的環境威脅不斷,甚至弊端叢生,只能依賴天然氣發電設備的大量擴增,填補無限成長的用電需求;這種畸形的發展,同樣是在學者、官員以天然氣作為「橋接」的說法下,矇混過去。

能源資本共逐藍海

COP29》能源資本共逐藍海

去年(2023)的COP28很重要,因為這是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後,第一次討論「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的成果,而「再生能源」的主角光環,硬是被搶戲的「化石能源」與「核能」,給壓了下去。

巴黎協定的目標

2015年COP21訂出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最好,在攝氏1.5度之內;條目〈《巴黎協定》目標與全球碳排情況

一些倡議者認為,化石資本/國家雖然拒絕了使用「淘汰(phase out,或者phase down),但願意納入「轉型(transitioning)」一詞,已經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進展;但實際上,這種口惠不實的修飾詞,起不了任何作用。

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發表的2023年〈(溫室氣體)產量落差報告(The Production Gap)〉註釋指出,如果按照各國政府當前的計畫生產,要達成全球溫控在攝氏2度或1.5度目標的距離,仍十分遙遠,而在COP28,那怕是一點點「逐步淘汰(phase down)」的具體承諾或目標都沒有,這意味著現狀沒有任何的改變,甚至可能更糟。

另外,也參考聯合國秘書處今年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綜合報告」。

今年(2024)全球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破紀錄地創新高,完全看不出全球降溫的目標有達成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全球增溫的後果,真的那麼嚴重,該問的可能是,船已經要沉了,那麼是準備救生艇重要,或者想辦法到船底補破洞更重要?

在「氣候金融」裡的「救生艇」,小島國環境難民迫切需要各種補償與救援措施,像是「損失與損害基金」,和「補破洞」的其他「氣候金融」目標,除了偶爾被拿來當公關工具外,受重視的程度,卻完全不成比例參考。對COP與會的各國代表來說,全球暖化什麼的,遠遠比不上以此為名的一盤盤大生意,以及在市場規則上的角力。

如果要認真考慮暖化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減少全球能源的消耗,否則餅越來越大,所有的能源資本共同競逐的一片大藍海,根本就沒有誰可以增長、誰受到壓抑的問題,也看不出「淘汰化石能源」的底氣從何而來?去年COP28的時候,還沒有清楚看見,全球AI需求擴張,從上游晶片產業錬,到下游算力需求的增長,全球能耗繼續擴張,這是化石資本/國家敢於對全球嗆聲的籌碼,也是「核能復興」的基礎。

COP28的主決議

2023年COP28「全球盤點決議」,參考條目:〈COP28能源重點:3倍再生能源、首見核能、並列CCUS

核電新發展

關於「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參考:〈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與傳統核電廠的比較〉;最近Google、亞馬遜、微軟等三大雲端系統供應商,著手各種核電的方案,參考:〈三大雲端系統商的核電

去年COP期間,以美國為首的二十多國提出至2030年、全球核電增加3倍的倡議,雖然沒有被納入COP28的正式決議,但是在主決議文(28(e))裡,已經明確把「核能」與「再生能源」,以及「(化石能源的)減排和清除技術」共同列為解決暖化問題做出貢獻主要技術,而不再只用遮遮掩掩的「清潔能源」(clean energy)」一詞。

今年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總幹事葛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也在COP29場邊,化身超級推銷員,呼籲各國從「共識」走向「建設」,也和美國一起辦活動,推廣「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MR)」。

盤點之後,今年COP29,就「全球減排」的目標來說,可以說早已經進入了「垃圾時間」,而如何分潤「氣候金融」下的大藍海,把市場做大,把企業做強,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川普又來了!

COP29》川普又來了!

COP29還沒有開始,就傳來川普當選的消息,聽起來是烏雲罩頂。

競選期間,川普提出要再度退出註釋《巴黎協定》,甚至UNFCCC;退出《巴黎協定》,意味美國不再接受「全球控溫」的目標、去年的「全球盤點」參考,以及已承諾的「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註釋」等;其中比較具體的,大概是NDC了。

川普認為,《巴黎協定》對美國來說是「敲詐」和「一場災難」

在上一任,因為《巴黎協定》規定加入後三年內(2015/12到2018/12)不得退出,所以川普就任後兩年多才提出,經過一年聯合國的程序,到2020/11/4才正式退出,拜登上任(2021/1/20)第一件事,就是簽署重返《巴黎協定》的行政命令。

「國家自主貢獻」規定在《巴黎協定》的第3條以下,各國從2020年起通報其氣候行動,並透過每五年提交一次更新、具延續性的「國家自主貢獻」,逐步增加減排幅度、採取更廣泛的適應措施,從而實現各國制定的「碳中和」或「淨零碳排」目標,以確保「所有締約方的努力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同時認識到需要支持發展中國家締約方」。

在2021年,拜登政府提出美國的NDC,對自己的部份,設定了到2030年,碳排減少50%到52%,2035年,實現100%「零碳電力」的目標,並在2022年8月,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註釋,預計將投入3,690億美元,到「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Energy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項目。

《降低通膨法案》的資金,有收支兩個部份:

項目 金額(億美元)
15%公司最低稅率 2,220
處方藥價格改革 2,650
國稅局稅收執法 1,240
1%股票回購費 740
虧損限制延期 520
收入小計 7,370
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 3,690
可負擔醫療法案延期 640
西部乾旱復原力 40
支出小計 4,370
資料來源:民主黨黨團

 

美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對能源使用的態度,跟去年COP28決議,沒什麼不同參考,就是「充分利用碳捕獲改造的電廠,和現有核能的潛力註釋」;除了核能之外,化石能源也可以「減碳」為名,從這樣的「大灑幣」中獲利。

見美國於2021年提出的NDC(p.3)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ill work with state, local, and tribal governments to support the rapid deployment of carbon pollution-free electricity generating resources, transmission, and energy storage and leverage the carbon pollution-free energy potential of power plants retrofitted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existing nuclear...

川普直批IRA為「綠色新騙局(Green New Scam)」,加上共和黨在大選中也獲得國會的優勢,為來縮減或取消IRA大概難以避免,而兩黨在核能的政策看不出差異,未來類似的政府資金,可能會從再生能源更滑向化石能源。

影響更大的,大概是COP29的重點「氣候金融」了,在美國的NDC裡,肯定了付出的義務,不過沒有具體的金額,2021年9月,拜登在聯合國大會上,口頭承諾了到2024年,會達到每年114億美元規模註釋,並在2023年底宣稱2022年已達58億美元,會實現2024年110億美元以上的目標。

2021年4月,拜登在世界地球日(4/22)氣候視訊高峰會宣佈,到2024年,對氣候金融提供的資金,將會比歐巴馬時代平均增加一倍,之後透過官員私下跟媒體表示,數字的基線是28.5億美元(一倍也就是57億美元);到了2021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拜登又把57億美元的數字再翻倍,達到114億美元。

這個數字,是多是少?跟「海外發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ODI)」計算美國應負擔的「公平份額」434.16億美元註釋,這個數字仍然是很低的,在所有UNFCCC應負擔義務的國家裡,也還算是「後段班」,不過跟川普時代2017到2018年加起來18.56億美元比起來,已經高出了不少,同時也說明了,早在美國上次實際上退出《巴黎協定》(2020/11)前,說不出錢就不出錢,跟退不退出,關係其實不大:

「海外發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ODI)」在2021年發表的〈公平分配氣候金融責任(A fair share of climate finance?Apportion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100 billion climate finance goal)〉研究,在考量「能力」與「責任」的條件下,使用了2020年國民總收入(GNI)、2020年人口,以及1990年至2019年間的累積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作為「公平份額」的標準。

不過對許多倡議者來說,包括1,000億美元的總額,以及美國應負擔的責任,是遠遠不夠的,2021年地球之友等環保團體提出的報告〈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air Shares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裡,提出到2030年美國應付出8,000億(年均900億)美元。

(表格)ODI在2021年計算各國氣候金融的「公平份額」

2017到2018年,ODI國際氣候融資公平份額進展評分卡(單位:億美元)

國家

公平份額

實際貢獻

達成率(%)

挪威

5.76

10.82

188%

瑞典

9.06

13.72

151%

德國

82.74

92.36

112%

法國

54.02

48.54

90%

日本

117.40

93.72

80%

丹麥

6.15

4.52

74%

荷蘭

17.79

12.30

69%

瑞士

9.68

6.01

62%

比利時

11.25

6.11

54%

芬蘭

5.60

2.81

50%

盧森堡

1.06

0.51

48%

英國

58.73

28.12

48%

奧地利

8.26

3.88

47%

冰島

0.38

0.13

36%

愛爾蘭

5.97

1.99

33%

義大利

47.37

11.95

25%

西班牙

34.45

7.87

23%

加拿大

41.53

6.97

17%

紐西蘭

4.30

0.71

17%

澳大利亞

29.48

4.77

16%

葡萄牙

6.96

0.91

13%

希臘

7.90

0.72

9%

美國

434.16

18.56

4%

資料來源:ODI〈A fair share of climate finance?

以川普把氣候金融視為「敲詐」的邏輯,他更應該考慮的是完全地退出UNFCCC,因為對已開發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要求,是早在2015年《巴黎協定》前,在2009年就提出來的註釋。也就是說,《巴黎協定》不過是「敲詐」過程中,COP一次決議而已,根源還是在UNFCCC。

在2009年COP15的《哥本哈根協定》第8條,提出由已開發國家,每年提撥1,000億美元,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包括減緩(mitigation)和適應(adaptation)行動的構想;到了2010年COP16的《坎昆協定》得到確認。

2015年COP21的《巴黎協定》,把每年1,000億美元的目標延續到2025年,(第53段)並要求在2025年之前,要提出「新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 on climate finance,NCQG)」;在此之前,在COP的各項決議中,並沒有出現「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 on climate finance」這樣的文字。

是否退出UNFCCC?川普說得保守些;完全退出,除了不出錢外,也意味著美國不會再出席COP、也不會在協議的框架下進行談判,要到裡面去吐嘈、干擾,或者維護能源資本的利益的機會也沒了,未必是好選擇;不過,若從川普對所有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TPP)、軍事安全同盟(北約),甚至聯合國本身,一概不感興趣的態度來看,最後退出UNFCCC也不讓人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