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23)的COP28很重要,因為這是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後,第一次討論「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的成果,而「再生能源」的主角光環,硬是被搶戲的「化石能源」與「核能」,給壓了下去。
2015年COP21訂出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最好,在攝氏1.5度之內;條目〈《巴黎協定》目標與全球碳排情況〉
一些倡議者認為,化石資本/國家雖然拒絕了使用「淘汰(phase out,或者phase down),但願意納入「轉型(transitioning)」一詞,已經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進展;但實際上,這種口惠不實的修飾詞,起不了任何作用。
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發表的2023年〈(溫室氣體)產量落差報告(The Production Gap)〉註釋指出,如果按照各國政府當前的計畫生產,要達成全球溫控在攝氏2度或1.5度目標的距離,仍十分遙遠,而在COP28,那怕是一點點「逐步淘汰(phase down)」的具體承諾或目標都沒有,這意味著現狀沒有任何的改變,甚至可能更糟。
另外,也參考聯合國秘書處今年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綜合報告」。
今年(2024)全球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破紀錄地創新高,完全看不出全球降溫的目標有達成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全球增溫的後果,真的那麼嚴重,該問的可能是,船已經要沉了,那麼是準備救生艇重要,或者想辦法到船底補破洞更重要?
在「氣候金融」裡的「救生艇」,小島國環境難民迫切需要各種補償與救援措施,像是「損失與損害基金」,和「補破洞」的其他「氣候金融」目標,除了偶爾被拿來當公關工具外,受重視的程度,卻完全不成比例參考。對COP與會的各國代表來說,全球暖化什麼的,遠遠比不上以此為名的一盤盤大生意,以及在市場規則上的角力。
如果要認真考慮暖化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減少全球能源的消耗,否則餅越來越大,所有的能源資本共同競逐的一片大藍海,根本就沒有誰可以增長、誰受到壓抑的問題,也看不出「淘汰化石能源」的底氣從何而來?去年COP28的時候,還沒有清楚看見,全球AI需求擴張,從上游晶片產業錬,到下游算力需求的增長,全球能耗繼續擴張,這是化石資本/國家敢於對全球嗆聲的籌碼,也是「核能復興」的基礎。
2023年COP28「全球盤點決議」,參考條目:〈COP28能源重點:3倍再生能源、首見核能、並列CCUS〉
關於「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參考:〈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與傳統核電廠的比較〉;最近Google、亞馬遜、微軟等三大雲端系統供應商,著手各種核電的方案,參考:〈三大雲端系統商的核電〉
去年COP期間,以美國為首的二十多國提出至2030年、全球核電增加3倍的倡議,雖然沒有被納入COP28的正式決議,但是在主決議文(28(e))裡,已經明確把「核能」與「再生能源」,以及「(化石能源的)減排和清除技術」共同列為解決暖化問題做出貢獻主要技術,而不再只用遮遮掩掩的「清潔能源」(clean energy)」一詞。
今年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總幹事葛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也在COP29場邊,化身超級推銷員,呼籲各國從「共識」走向「建設」,也和美國一起辦活動,推廣「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MR)」。
盤點之後,今年COP29,就「全球減排」的目標來說,可以說早已經進入了「垃圾時間」,而如何分潤「氣候金融」下的大藍海,把市場做大,把企業做強,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