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時間軸
焦點事件「跨界視角」 Youtube 頻道,歡迎訂閱。
USMCA渡海來襲,可能的衝擊是什麼?勞工條款很進步?該怎麼看?
- 錄影時間:2023/3/16
- 首發時間:2023/3/17
- 公開時間:2023/3/20
【內容摘要】
「印太經濟框架(IPEF)」3/13到3/19,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第二輪談判,希望在11月亞太經合會(APEC)前有成績,台美「二十一世紀倡議」可視為 IPEF 的一部分,節奏也相同,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腳步接近,我們會持續關注,並帶狀更新訊息。
關於「台美21世紀議程」與「印太經濟框架」,我們之前有過一些討論,請參考:
在 IPEF 談判期間,印尼民間團體到雅加達美國大使館抗議,提出了若干印尼在 IPEF 下可能的衝擊。這些議題,都與台灣有密切的關係。
像是跨國農企業力推基因作物/種子與食品進口,將造成一國農業與食品安全的威脅,這是 IPEF 下普遍性的議題,而印尼在2019年推動的「清真食品認證」,也與 WTO 的《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中的如「不歧視原則」衝突。
「清真食品認證」會發生在 IPEF 裡的印尼、汶萊、馬來西亞等回教國家,希望就進口食品中的豬肉、酒精與屠宰方式等給予是否符合可蘭經教義的標示;這種特殊文化或宗教議題,在台灣加入 WTO 時,也發生過米酒被要求依飲用酒課稅,而價格暴漲,甚至發生囤貨與假酒中毒的事件。
新自貿協定各種「進步條款」背後,是大小跨國或本地資本的角力,印尼團體認為,在 IPEF 中的「潔淨能源」條款,是美國的再生能源(核能?)等廠商,要搶進印尼市場,與中國競爭,但印尼資本或工人無法得到好處。
台灣的再生能源從一開始就是「私有化」的,是「能源私有化」的重要發展,而如「離岸風電」,關鍵技術都掌握在外國資本手中,過程中,台灣的「國產化」要求,目的也就是培養可以承接下游水下基礎、海事工程、風場運轉維護的資本,未來可跨國承接工程,東南亞的印尼,對台灣來說有龐大商機,進步想像背後,仍是資本間的博奕。
另外是漁業補貼,美國與印尼都屬於影響漁業永續經營的世界十大「有害補貼」國,但多屬中小漁船的印尼與大型資本為主的美國情況截然不同,WTO 談判,要求維持生物永續水準、禁止補貼「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IUU)」漁撈,對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衝擊,存在很大的落差,因此可成為北方國家漁業資本的武器、威脅南方國家的小型漁業與漁民。
台灣同樣位列世界十大「有害漁業補貼」國,2015到2019年,歐盟黃牌(IUU 行為),以及2020年,被列入美國「強制勞動清單(漁工虐待問題)」,在國際上惡名昭彰,不過在海洋保育與漁工人權之外,我們仍需注意到類似的國際制裁背後的利益衝突。
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南方國家的漁業補貼,給予「合理、特殊與有效的的差別待遇」,這在 IPEF 的談判上如何表現,這大概也是印尼與美國拉扯的重點之一。
自由貿易談判,本質為利益間的競逐,如何看待各種利益與價值,這需要辨明,資本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也未必能夠綁在一起看,至於新自由貿易標榜的各種「進步價值」在實踐上,還需要更多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