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時間軸
內容摘要
IPEF 為 TPP 與美國「亞太再平衡」、「印太戰略」等區域一體化戰略的後續發展,之前的過程請參閱之前的影片片段。
- IPEF 的詳情,請參閱條目:〈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
- 各區域加入 IPEF、CPTPP、RCEP的比較表見此。
「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 是美國為填補其退出 TPP 後,在印太戰略中缺掉的「經濟」或「自由貿易」這一塊,而搞出來的東西,因為國內對於自由貿易協議的牴觸感,所以這個東西不能是另一個「自由貿易協議」,也不能觸及美國市場開放,或者關稅減讓的問題。
IPEF 的「F」,就是 framework,在台灣跟美國的「TIFA」,或者台灣跟中國的「ECFA」裡面,都有「framework」,「架構協議」是希望用「堆積木」的方式,慢慢談,疊成一個完整的自由貿易協議;而 IPEF 後面沒有接「A」,agreement,它只有「架構」沒有「協議」,是美國單方面的邀請。
美國拉的「創始成員」,看不出什麼邏輯,像日韓澳紐,是一定會找的,而東協十國是最重要的目標,美國只挑了 GDP 量體比較大的六國(依序為:印、泰、越、馬、菲、新,還有 TPP 創始國汶萊),印度洋區域只有找印度,美洲也只有美國自己,最後拉了斐濟進去,則是與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動作較勁。
IPEF 的兩個重點為第一,美國從它自己的立場,看到的全球貿易瓶頸的問題意識;第二,從這些問題意識中,偷渡對抗中國的條款,以「供應鍊彈性」或「基礎建設」這兩個在 IPEF 中被反覆提的關鍵字來說,美國在提出面對問題方法的時候,也都不忘記同時提出針對中國的規則。
此次拜登推出 IPEF 的時間點,與美國國會給予新一輪貿易協定及關稅談判授權有密切關係,美國貿易授權制度,請參閱條目:〈美國貿易協定及關稅談判授權制度簡史〉
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對區域內各國駐美使館外交人員的調查,各國雖然配合美國,但對 IPEF 高度面對中國的政治性感到疑慮,同時由於 IPEF 不涉美國市場開放或關稅減讓,認為誘因不大,而美國單方面提出架構,各國只選擇加入與否,也讓它們感到未受尊重。
至於「台美二十一世紀議程」,基本上可以視為 IPEF 的一部份,美國想要邀台灣加入 IPEF,但又有諸多不便,所以在 IPEF 的大桌子旁邊,擺了一張小桌子,從大桌子上夾了點菜給台灣吃,台灣官方也禮貌性地隆重回應,不過它有什麼用?可能還是得看 IPEF 有什麼用來決定,這些先不做定論,之後再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