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
內閣改組,2021年4月,太魯閣事故之後,出任交通部長,一手推動台鐵公司化方案的交通部長王國材獲得留任,未來公司化過程的變數因而也減少。
為了避免工會的反彈,交通部一直採取的策略,是強調現職的公務人員及資位人員的法律保障不變、僅新進員工成為單純的受雇勞工,未來的員工,現在無從反彈,自然也不會成為阻力。
不過,現職員工的權益,本來不只有法律保障的部份,像是最近仍在爭議中的「留才方案」的適用問題報導,就不是規定在相關任用的法規裡,而「人事彈性」無疑是公司化的重中之重,未來的董事會,會把「彈性」用到什麼程度,這恐怕就跟對象是新或舊沒什麼關係了。
在這種情況下,同樣為交通部轄下公司的中華快遞二次罷工,可以作為台鐵公司化的一面鏡子;去年(2022)7月,中華快遞第一次罷工,在王國材「國營事業不要帶頭低薪」的宣示報導下,董事長黃振忠承諾「調薪不降績效獎金」,工會宣佈罷工成功報導。
不過短短半年時間,據說在監察人陳明仁的反對下, 公司就撕毀了承諾,農曆年前短發績效獎金,而這個時候,王國材的態度變成「支持補足績效獎金,但仍須尊重公司治理」。
發生在中華快遞身上的劇情,充分演示「公司化」也不過就是把國家的責任,利用「公司」的機制,給切割出去,於是任何的口頭承諾、放話,在「尊重公司治理」下,全部成空,這是對勞工權益的部份,那麼在太魯閣事故後,社會大眾最重視的安全,在這種責任切割下,又將如何呢?
http://www.eventsinfocus.org/sites/default/files/styles/medium/public/2023-01/51089707404_489825d9a0_b.jpg?itok=cFLlxM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