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
在福島核電廠區廢水排入海前,去年(2021)底,東京電力公司針對廠區內廢水受污染情況的報告,顯示過去以「銫」為代表核種的核污染檢測的問題。
核電廠反應爐一般情況,產生的核種裡,銫137的活性濃度,大概是鍶90的十倍;福島核災時,二次圍阻體未被破壞,揮發性較低的鍶外洩的比例更低,歷年的調查皆顯示,災後環境裡,銫137的活性濃度,達鍶90的數十到數百倍。
銫137的檢測遠較鍶90容易,因此,在環境和食品裡,銫137如果沒有超標,那「理論上」輻射活性濃度遠低於銫137的鍶90,也不可能超標。這是災後,日本政府一貫主張食品輻射檢測只需要檢驗銫的「理論基礎」。
不過,這個理論的破綻有兩個:
第一是,正因為在核災中,揮發性較低的鍶沒有外洩量少,所以它們都還留在廠區裡、廠區內的污染物,鍶的活性濃度應該是非常高的;
第二是,在這個假設下,必須確保廠區內的污染不會再外洩出來,否則環境及食品裡「銫遠多於鍶」的這個假設就會站不住腳了。
2021年底,東電自己在「多核種除去設備(ALPS)效能」的檢測報告裡,顯示出廠區未經 ALPS 處理程序的水槽污水裡,鍶的放射性活性濃度,比銫大了80、100倍;與環境裡的檢測的「銫鍶比」呈現完全逆轉的現象,鍶的活性濃度遠超過了銫。
這基本上驗證了前面說的第一個假設,現在就剩下第二個假設了,廠區裡的污染物會不會繼續釋放到環境裡呢?
過去已有多個研究都指出,福島附近海域,鍶的活性濃度跟銫比起來,正在不斷地增加,而東電與日本政府也在掩蓋了一年多之後,才在2013年7月,首度承認廠區內的廢水有洩漏出來的情形;這九年來,東電方面,對洩漏問題,提出「除污」、「避免外界的水再流入」,以及「防止廠區內的水滲漏」三方面的措施應對。
不過這是「洩漏」,就在3月18號,日本政府已經正式核准東電的計畫,明年(2023)春天,就將把廠區內的廢水「排放報導」入海;東電的措施,也就是利用 ALPS 的系統除污,並宣稱未來排放水的核種,除了無害的氚之外,其餘具放射性的核種,都將控制在標準之內。
不過,這些面對「洩漏」或「排放」的措施,都是沒有前例,在過去十年來,東電一面做一面找的辦法,在廠區貯存污水設施空間用罄之際,東電與日本政府剛好也宣稱這些措施是可以有效運作的,我們對於福島核污染問題,只能相信他們的「能力」和「誠信」了。
「銫遠大於鍶」所以「只需檢測銫」這個邏輯已經受到根本挑戰,而台灣在放寬進口福島核災區食品進口,似已無可逆轉,但是在輻射監測與管制上,是不是要繼續對日方的說法照單全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