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
經過四天,勞動部長洪申翰今天(9/5)終於回應經濟部長龔明鑫在9/1提出,最低工資調整公式「在今年不是那麼適當」的說法,洪申翰認為,這是在「傳遞資方的想法」,不過最低工資要綜合各方意見,掌握整體經濟指標,通盤審議。這算是個「標準答案」,想了四天有點久,不過總是作答了。
全國總工會認為,龔明鑫就是衝著過去「CPI年增率+GDP成長率的一半」這個「公式」來的;主計處預估,今年(2025)CPI年增率是1.76%,GDP成長率是4.45%,這樣算起來,最低工資的可能調幅就是4%左右,龔明鑫這麼說,也就是暗示今年不要調這麼多;不過,全總要求勞動部「捍衛最低工資公式」,這個話我聽著有些奇怪。
真的有這個公式嗎?
我就到〈台灣的基本/最低工資大事記〉這個條目裡找線索,類似的說法,開始於2021年,那一年COVID-19疫情好轉,預估經濟成長率5.88%,勞動部以前一年勞工「共體時艱」,基本工資調得少為由,分了GDP成長率的3分之2給勞工,加上CPI年增率,算出5.21%的調幅,算是在勞資雙方從1%到10%都有的喊價裡,找到折衷報導。
第二年,2022年審議時,勞動部長許銘春就拿出「CPI+GDP一半」算,再取整數報導,2023年也一樣,不過勞動部以民生物資上漲民眾最有感為由,在CPI的計算上,是用3分之2的CPI成長率,加上3分1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算出來調幅是4%報導。
去年(2024),《最低工資法》完成立法,審議最低工資時,許銘春已經離職,換成何佩珊,勞動部對審議結果的解釋,是先從條文裡規定的「應參採指標」CPI年增率開始,再討論包括GDP成長率在內的其他十個「得參採指標」報導。
這其實已經跳脫「CPI年增率+GDP成長率一半」的邏輯,雖然結果差不了太多,但其實立了法後,GDP成長率只是十個「得參採指標」之一。
「公式」本來不存在,而這種說法,也已經隨許銘春而去;其實龔明鑫新官上任,急於表忠,可以直白一點,用GDP成長率來說事,那是想多了。
龔明鑫提到經濟成長,那就是因為這在各產業表現落差真的太大了,近年GDP增長高度集中資金簇擁的AI等高科技產業,鍊外許多產業本來就過得不好,在關稅等衝擊下更形脆弱,龔明鑫的發言,反映了部份的事實,也反映了這種思維邏輯的一些迷思。
景氣好的產業工資早已遠超過最低工資,對工人來說,有調沒有根本沒差,相反地,反而是景氣不好的產業,才更需要調整,而龔明鑫剛好抓到了「對GDP有貢獻的人可以分到,沒貢獻的不能分」,這是用GDP成長率計算最低工資最大破綻。
------------
說實在,要把每年不斷重複的基本/最低工資審議發生了什麼事記清楚,那真的是不簡單的一件事;而〈台灣的基本/最低工資大事記〉這個條目,是歷經十年,不斷接龍、增補的結果,它是一個會不斷更新的活條目,每年到了這個季節,我們自己總是要再來複習一遍,對我們自己寫稿的幫助很大。
當然這謝資料,也是我們與所有讀者共享的,類似的「條目」、「事件頁」也一直是《焦點事件》的重要特色,這個(9)月底,就要審最低工資了,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基本/最低工資,而不只是只想知道最後結果,或者在勞資喊話、政治口水之外,看到更多東西的朋友,務必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