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皇賓補件再審,劍指綠野仙蹤? 環境部看到了問題?

文:王子豪

「無形的文化資產,需要有形的承戴空間」。

7月2日,成大考古研究所榮譽教授劉益昌在環境部「卑南鄉皇賓花園飯店」環評第一次專案小組會議上說;缺乏對無形文化資產的調查,成為皇賓環評補件再審的重點。

劉益昌並不是環境部這一屆的環評委員,在這場專案小組會議上,是以「專家學者」的身分出席。「專家學者」是環境部針對專案小組設計的制度,環評委員各有專業,但是術業有專攻,如果開發案涉及其他專業領域,環境部環評的業務單位可以針對個案,向外尋找特定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協助審查。

為什麼會找劉益昌來當專家學者?從劉益昌的資歷來看,毫無問題,他既有相關專業、過去更前後擔任過6屆環評委員。但更實際的理由,可能是環境部終於「發現問題」了。

2019年以後,環保署第13、14屆,以及現在改制後的環境部第1屆環委,都沒有文資專業的學者。而在今年(2025)年初的「綠野仙蹤渡假村」環評案,就因為將嚴重衝擊下賓朗部落的文化,而引發社會關注。

下賓朗與綠野仙蹤

直接與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的生活、祭祀空間重疊、屬於私有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綠野仙蹤渡假村」在今年(2025)1月通過環評,引起開發案侵門踏戶,威脅原住民族文化的爭議,相關報導見:

另,綠野仙蹤屬於前台東縣長吳俊立所有,參考事件頁:〈吳俊立的三個渡假村

「綠野仙蹤」也在台9線上,不只是更「鄰近」下賓朗部落,而是根本就在下賓朗部落「裡面」。下賓朗部落對綠野仙蹤案極為反彈,然而,現任的環評委員們雖然也意識到了部落的反彈──在三次的結論中,都強調了「應加強與部落的溝通」──卻無法作出更精準指示,無法讓綠野仙蹤確實呈現出問題,當然也就無法再下步的討論,綠野仙蹤將帶來的文化衝擊,有沒有辦法被迴避、減輕。

在1月的綠野仙蹤環評後,今年(2025)上半年,幾乎沒有其他明顯涉及部落的環評案。接著,在7月2日的皇賓第一次專案小組會議中,環境部找來了劉益昌;而在7月4日的ATT都蘭飯店環評,環境部在已經進行到第3次專案小組會議的時間點,找來了有原住民族與法律專業的東華大學教授謝若蘭做專家學者。

從時序來看,不免讓人猜想,正是綠野仙蹤案引發爭議後,才讓環境部覺察到環評中的文資問題。

對下賓朗部落來說,在部落裡面的「綠野仙蹤」就像一隻在房間裡的大象,衝擊程度遠比半公里外的皇賓大多了。

在今年1月的專案小組會議後,綠野仙蹤案的專案小組已作出「建議通過、送大會決議」的結論。環境部接下來可行的做法,可以比照今年2月的四接環評案,在「環評大會」階段找來專家學者,當然也是不嫌晚的。又或者,環境部最起碼應該比照開給皇賓的功課,要求綠野仙蹤去部落詢問下賓朗等鄰近部落的無形文化資產,同時把這些無形文資產實施的空間寫出來。

文化資產作為環評中明列的評估項目,環境部這五六年來在委員遴聘上卻留下了缺口。現在不僅僅應該彌補過去不足所造成的爭議,也更該思考,不要讓未來再發生審查面向有漏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