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
「協和/四接」環評,最重要的爭議點,是「填海造陸」對於外木山海域生態的破壞,其中最被注意的,就是「非礁型珊瑚群聚」報導。
不過,「非礁型珊瑚」可以拿來描述這個區域的特色,但不等於它的「生態系」;還是說一件往事吧,2011年4月,國光石化環評,最受注目的生態議題,是離岸連造陸的廠區,將阻斷白海豚南北洄游的廊道、造成白海豚滅絕,中油提出,可以用誘導(如用漁船拋魚)的方式,讓白海豚通過廠區北提。
這是可能永遠跟著前副總統吳敦義的「白海豚會轉彎」說,因為後來沒有發生,無法驗證,當時我採訪提出這個主張的台大周蓮香團隊,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就算引導計畫成功了,這樣的白海豚跟海生館馴養的海豚,有什麼不同呢?
這就是「生態系」和「單一物種」的差異,白海豚是「明星物種」,但仍只是西海岸生態系裡的一員,從生態的觀點看,保護白海豚的背後,要保護的是它所代表的「生態系」,因此,這已經不是白海豚學會轉彎的機率有多大,而是學會轉彎後的白海豚,對生態價值已經完全不同了。
同樣,在「協和/四接」環評,台電承諾成立「海域生態環境保育推動小組」,以珊瑚「零損失」為目標,不過卻不願、也不可能做到的,是「自然海岸零損失」,這意味著,即便「非礁型珊瑚群聚」得以維持,但它所代表的生態系,卻已經發生了改變,日前,我們訪問的生態學者陳昭倫報導,也提出了類似的擔憂。
「明星物種」,在議題操作上,容易引起關注,但缺點也很明顯,外木山的珊瑚,明顯不如白海豚、黑面琵鷺這樣直觀、讓人覺得有保護的價值,但是否就真的沒有價值?這是其中之一的問題,更大的問題,仍是在一次次的生態爭議後,「明星物種」就好像一輪明月的高光,讓我們看不到它周圍的星星那樣,始終沒有能建立大眾對於更大的生態系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