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核電復興

從台灣的「核電延役」、「核三延役公投」,到全球核電工業的現狀,以及各種核電的「新技術」,討論核電復興的趨勢。

全球核電趨勢

1970、1980年代,全球核電裝置容量快速成長,到1990年代趨緩,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更使總裝置容量下降,至今尚未恢復災前水準,而在全球發電量大增時,核電停滯成長,也使在總發電量佔比降至10%以下。

不過,這段時間,以中國為首的核電機組新建進度仍持續增加,在雲端運算等帶動全球用電需求大增、大國間核工業競賽,以及核電逐漸從全球暖化的論述中,取得「清潔能源」的正當性,產生「核電復興」的推動力。

從數字看核電發展
近20年來,全球核電發展停滯,裝置容量佔比下降,新建核電以中國等為主,看這裡
世界三大核電國
美、法、中為全球以裝置容量計算的三大核電國,中國已經漸漸追上法國,看這裡
福島災後的日本
一度考慮走向非核的日本,在2012年自民黨執政後,又轉向重啟核電的方向,看這裡

核電「新技術」

「核電復興」的敘事下,各種核電的「新技術」,被賦予一種彷彿能擺脫舊日污名的進步性,而最常被討論到的「進步的核」,包括了小型模組化機組(SMR),以及「核融合技術」,姑且不論這些技術新不新,但是目前都還面臨商業化與技術的瓶頸。

小型模組化機組(SMR)
SMR指規模小於300MW的核反應爐,目前成本降低尚未能商業化,SMR詳情,看這裡
核融合
「人造太陽」描述為是核科技的未來,不過它和核武的關係,似乎發電係更大,看這裡
資料中心核電計畫
為解決電力問題,Google、亞馬遜、微軟三大雲端供應商投入技術不一的核電計畫,看這裡
事件頁
核三廠

核電延役

2025年,順著《核管法》修法,賦予除役舊核電廠重啟的法源,以及「核三重啟」公投之後,已經除役的核三,乃至核一、二重啟/延役的期程,似乎越來越近了。

表面上看,這是國民黨、民眾黨,以及擁核人士對於民進黨「反核」神主牌的批判,實際上,民進黨對核電的態度早已經發生改變,順著在野黨的批判,剛好順勢下台,「核電延役」事件頁,集中整理舊核電廠以及延役相關的事件發展、法規政策。

財務及募款

項目金額人次
餘絀-6,678 
存款餘額488,476 
定額捐款137,168283人次
單筆捐款39,40018人次
帶路博弈基金217,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