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在2011年福島核災以前,全球核電處在一段高原期。依據IAEA,全球核電廠總裝置容量在2011年前的高峰是2010年的370.93GW,但營運中反應爐的高峰則在2005年的440座,而依據世界核能產業報告,全球核電總發電量的高峰在2006年的2,660TWh。2005至2010年這段時間,核電大致維持在高原的規模,沒有明確增或減的趨勢。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全球核電的數據,在2012、2013年出現一道明顯的低谷,不過隨後慢慢回升到福島核災前的水準。核電總裝置容量,在2018(374.11GW)、2022(370.99GW)、2023(371.54GW)都超過2011年;發電量最高在2019年的2657TWh,略低於2006年。
整體來說,目前再次進入了福島核災前的高原期,還看不出明確增或減的趨勢。
意向
國際意向上,2023年的COP28(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可視為一個重要轉折。當年議程的一大重點,是討論第一次的「全球盤點」成果。而全球盤點的決議文中,首度將「核能」寫進決議中。在COP過往相關的決議中,已多次出現「清潔能源」(clean energy)一詞;普遍的認知中,清潔能源實際上指的就是「核能」。COP28則是首度直接使用了「核能」一詞。
德國在G7會議中,2023年「吐槽日本」、與2024年被「義大利暗酸」的處境轉變,也顯示國際上擁核與反核氣勢的消漲。
過往在歐盟內部,有核電佔全國電力佔比最高的法國,也有積極站在反核立場的德國。2023年在日本北海道的G7「氣候、能源、環境」部長級會議後,針對排放福島廢水問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原先表示,聯合公報對處理水排放的透明性「表示歡迎」,卻立刻遭到鄰座的德國環境部長,綠黨籍的萊姆克(Steffi Lemke)出言反駁「關於處理水排放,無法表示歡迎」,並再次重申前一天德國才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完成全面非核化。
然而2024年在義大利杜林的G7「氣候、能源、環境」部長級會議後,義大利環境與能源安全部長Gilberto Pichetto Fratin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關於核能……我們的7個國家在公報中指出,我們將一起進行,以促進進一步的研究並確保促進使用核能的條件是一種清潔的能源形式」,但隨後補充「這是沒有約束力的東西。顯然,我們知道在G7中,有一個目前不想追求核能發展的國家」(參考、參考)。
興建中機組的觀察
近10年,核電反應爐的興建時間的中位數,約落在91個月,大約是7年半。考慮興建所需的時間,興建中反應爐的數量變化,也是觀察全球核電趨勢的重要指標。
在觀察興建中反應爐時,可以將中國的興建中機組,另外討論。這麼作的原因是,中國是2000年後興建最多反應爐的國家,中國在全球年度興建中的佔比,最高時甚至可達4成,對全球數據影響巨;在此同時,中國興建反應爐的節奏,又大致有前後兩波。
中國第一座核電反應爐,是位於浙江的秦山核電廠,一期1號機於1991年併網。2010年,中國第一部CPR1000的嶺澳3號機併網。CPR1000為中國首個自主核電技術,而主自研發後,需要大量投產,以消化研發投資,因此在2010年後迎來中國的第一波興建反應爐的高峰。
CPR1000仍有部分Avera的智慧財產權,這限制了CPR1000的外銷。2020年,第一座使用「華龍一號」的福清電廠5號機併網。這迎來了中國目前第二波的反應爐興建高峰。
若扣除掉中國,全球興建中反應爐的數量,大約落在40座上下。2013到2021年間,興建中反應爐數量落在39~44座,比2008~2011的33~39座還高,可以這麼說,福島核災並沒有讓全球興建反應爐的數量下降。
福島核災深刻的影響了台灣的反核運動。但若從這20年來各別國家興建中機組數量的增減數量來看,疑似受到福島核災影響、而取消興建的,其實只有台灣、以及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原有2座興建中的反應爐,在2011年後,以財務因素為由取消。
而2022、2023年興建中數量,分別為38、35座。可以這麼說,即使這幾年間,全球意向上似乎更支持核電,但在實際的興建數量上,我們並沒有看到(或還沒有看到)這個現象。
圖1,全球核電總裝置容量。
主要數據來源是IAEA2024年報告,p91,有「裝置容量」的數據。
麻煩的是,第一段我另外有提到「反應爐座數」,我的數據來源是IAEA的PRIS網站,只有2004到2023年。
第一段寫到「座數」的理由是,因為2011年前的裝置容量高峰在2010年,在純文字敘述上,怕造成愈靠近2011、最後的2010年最高的誤讀。
圖2,全球核電總發電量/全球總發電量
這頁數據有3個來源,數字都有些落差。
第1來源是Our World in data, 引用Energy Institute。我不熟這個單位,但我有在世界核能產業部告的其它部分,看過引用EI的數據,應該不是太亂來的。這組數字時間線最長,1965~2023(分頁第2欄, OWiD/EI)。
第2來源是IAEA的PRIS網站,時間線只有2004~2023(分頁第3欄, IAEA/PRIS)。
第3來源是IAEA歷年的"....Period up to ...."報告,時間線一樣只有2004~2023(分頁第4欄, IAEA/upto)。這組數據的優點,是有全球總發電量,能算歷年全球核電佔比(分頁第5欄, IAEA/upto)
圖3,中國核電,裝置容量
採IAEA的併網年與裝置容量
圖4,全球「興建中」機組數量
來源:歷年IAEA報告整理(只整理到2006,若有需要應該可以再往前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