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孫窮理
自從太魯閣事故之後,台鐵「公司化」問題再受到關注,與90年代後期開始,跟「民營化」綑綁在一起的公司化相較,現在對於這件事情的想法,有沒有什麼不同?今天(4/15)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召開了一場公聽會,邀集眾多交通學者提出對台鐵改革的看法;公司化似乎已是學界共識,但更多的方向是朝向「公營公司」的方向發展,鮮有提及民營化者。
管理科學學會秘書長張玉山強調「公司化不是民營化,而是一種有效提昇公共服務的方法」,他說,在交通部所屬事業單位裡,中華電信、桃園國際航空站、港務局……等均已完成公司化,除中華電信完成民營化(仍由官股主導)外,皆採取訂定事業設置條例與與事業特別法,以「國營公司」的方式轉型。
改制公司的目的,是使其轉變為一個可以產生盈餘的營運架構,與目前作為公務機關不同的地方,是在公司架構下,可以構造一個內部分權的監察機制、建立一個可課責及具激勵作用的會計帳系統,也可以透過法律授權,建立自己的人事制度,從而調整組織內部的管理機制。
不過,對於成本投資極大的鐵路系統來說,「獲利」本身就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在處理嚴重的虧損及負債問題前,要走到公司化也有困難,而今天學者的建議,大多往台鐵的資產活化、整合不動產開發,這些業外收入的方向走。
不過,同樣是土地開發,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主任鍾慧諭將矛頭指向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鐵路立體化」工程,他說,台北、台中、高雄推動鐵路立體化,花了3千多億,卻造成台鐵速度變慢、路線容量減少,營運成本大幅增加了兩、三倍。
立體化工程動輒十年以上的施工期,更是造成車站週邊破落凋敝的元兇,這種配合地方政府需求的立體化工程,不但無助台鐵財務,反而加深了負債,也延緩了土地開發的進程。鍾慧諭認為,現在前瞻幾千億鐵路立體化的前瞻預算,應該轉為台鐵的重建經費。
總之,公司化似乎是台鐵改革的一個方法,但若不先啟動改革,則在台鐵現在的組織文化、財務狀況下,公司化本身也有困難,這一點的社會共識,似乎在逐漸形成,不過造成台鐵改革困難的原因,除了內部因素之外,還有諸多的外部因素,像是地方的利益、錯誤的政策……等干擾,如果不能明確盤點出問題,辯論改革的方法與目的,那台鐵的改革也將隨事故的遠去而被淡忘,或者由於錯誤的方向,使得問題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