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王子豪;圖:王子豪
藍營立委提出《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可能使得核三廠除役發生變數,條目〈2024國民黨「核電延役」修法提案〉
國民黨立委提出《核管法》修法,為核電延役解套條目,反核團體在「反核佔領忠孝西路」十週年之際,在立法院前發起「427反核電延役行動」,作為這個階段反核運動再起的宣示報導;或許以十年間「427」參與人數比較,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十年來,擁核反核民意消長的變化,的確難以讓人忽略。
大選期間,三黨能源政策,參考〈賴侯柯 能源政策趨同 僅在核電「延役」有別〉
國民黨修法的幾個版本,主要是針對核三廠,核三廠發電量每年150多億度,如果延役,到2030年佔比大概不足5%註釋;如果用大選期間,侯、柯陣營提出的2030年,12%、10%的核電佔比,當作藍、白陣營的核電政策藍圖,即便核三廠延役,勢必還得加入核一、二、四廠中的最少兩座,才能達標。
國發會2022年3月公布之「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2021年電力需求2,712.5億度,預估2021到2030年成長率2.6+-0.1%。依此計算,2030年電力需求為3,387.5到3,447.5億度。
核三廠延役也無法滿足兩個在野黨提出的核電佔比,不過,一旦「2025非核家園」失敗,產生破窗效應,之後核一、二延役與核四重啟,甚至新的核電廠或新增機組計畫,也顯得水到渠成。
在無節制的用電需求擴張、全球核工業復興的驅動下,讓人感到興趣的,恐怕已不是藍、白陣營如何戮力推動,而是綠營如何及時止損,搬開「反核」這塊大石頭。
民進黨反核的態度,始終曖昧,2011年福島核災後,蔡英文的說法,可以表現其態度。
綠營的鬆動其實早有跡象,賴清德在2023年5月競選期間,一度透露保持核電「緊急使用的可能」意向。10月又說「如果未來新技術能解決安全、核廢料問題,我相信社會會接受的」;接著,行政院院長陳建仁在10月底,表示「核電是綠電」註釋。
當時經濟部長王美花緊急滅火,解釋法規的「再生能源」,不包括核能。
陳建仁時為中央最高行政首長,除非已有修改政策的規劃,否則即應以台灣現行法規中的「再生能源」進行回覆;或是在政策一致性下,在既有的「展綠非核」政策框架下回應。
全球性的來說,例如聯合國氣候行動(UN Climate Action)對「再生能源」的定義是「從自然資源中獲得的能源,其補充率高於消耗率」,核能非再生能源。
在歐盟部分,核能不是再生能源,但有可能被視作綠能。
依據歐盟《再生能源指令修正案》 (EU) 2018/2001 Article 2 (1),再生能源明確不包括核能。但歐盟另訂有《分類標準》(EU) 2020/852 ,用來界定金融與投資上的「『綠色』或『可持續』標準」(5);而在《氣候授權補充法》 (EU) 2022/1214 中,有條件的將核能視為符合《分類標準》的經濟行為 (6)。
大選過後,傳出曾被諮詢擔任行政院長的童子賢,最近頻發支持核電的言論;經濟部的態度,也有調整,今年(2024)年初,面對《核管法》修法提案,經濟部部長王美花以「需要社會共識」回應,並表示,除了修法的專業性要考量外,最重要的是安全性,除了台電自身的準備外,經濟部也會做好相關準備。
現在的情勢恐怕是,藍營高歌猛進,綠營欲拒還迎,也難怪藍營內部都傳出《核管法》修法只是為民進黨解套的質疑。
十年前,2014年的「427」,是核電發展的轉折點。2013年,反核民意高漲,迫使國民黨江宜樺內閣拋出「公投」回應註釋。倡議團體基本上反對以公投決定核四議題,但「積極備戰」,成立「全國廢核平台」,強調超越藍綠政治認同;到了2014年,在反服貿「318」、「323」剛結束的強大社會動能下,「427」佔領忠孝西路,逼使江宜樺直接宣佈核四封存,喊停了公投的操作。
2013年,反核民意大漲,行政院在2月底提出用公投解決核四是否停建問題的看法,立法院黨團協商並做出公投前核四停工的結論;到了3月8號,反核遊行超過20萬人,國民黨立委李慶華在立法院提出公投提案,環團則批判該公投問題的設計,以及在「鳥籠公投」下的不公平。
2013年8月,李版核四公投案闖關未過,加上國民黨陷入「馬王政爭」,公投提案因此無疾而終,到了2014年,變成民進黨提出突破「鳥籠公投」的《核四公投特別條例》,採簡單多數決,再度將核四議題,帶進公投的軌道;不過427之後,江宜樺宣佈核四封存,結束這個階段核四與公投的糾纏。
從1990年代開始,勢必陷入藍綠政治對決的「公投」,始終是反核運動的危機,2014年「427」之後,殘存的反核民氣與當時上升中的民進黨漸漸完成結合,到了之後,擁核力量再起,2018年「以核養綠」、2021年「核四商轉」公投,就已經完全陷入單邊押寶的局面。
而今,反核形勢轉趨不利,除了大環境的變化之外,倡議團體無論是自主,或者迫於無奈的單邊政治選擇,開始反噬,也已是重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