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圖:日本外務省
對於中國「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的應對,為此次G7峰會最受注目的焦點之一,5月11號,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新瀉的G7財長會議之後就提到此事,隨即引起中方的反彈。
在G7峰會前,我們對於「經濟脅迫」有過重點整理和分析,請參見〈跨界視角》G7峰會落幕,美國抗中推「經濟北約」,為何難以成功?〉
事實上,早在2021年峰會期間,時任英國外長的特拉絲就曾提出過對中國經濟脅迫的擔憂,過去兩年,在歐盟與美國都有對應的討論,不過在方向上,差異很大,例如歐洲議會將「經濟脅迫」定義為「以經濟⼿段達到政治⽬的」,舉例列出幾個類型註釋。
如立陶宛允許「台灣代表處」設立,中國抵制其出口,為「國家對國家」的型態;在新疆棉問題上,發動發動大眾抵制H&M、愛迪達,這是「群眾對品牌」。
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以發佈旅遊警示、以⾮正式手段,禁⽌旅⾏團商品銷售;對於同意轉讓土地予薩德的樂天集團,以消防法規,或其他的行政管制,對其營業所,採取停業處份,逼使樂天撤出中國市場。
華為要進入歐洲市場,中國的官方發言威脅不可以採取限制的措施,此種口頭警告之外,2016年,達賴喇嘛要訪問蒙古,中國以取消礦業與基礎建設的投資威脅。
更多資訊請參考:〈跨界視角》G7峰會落幕,美國抗中推「經濟北約」,為何難以成功?〉
不過,歐洲議會不認為「經濟脅迫」為中國所專屬,重點在於制裁方與被制裁方,在經濟上的「不對稱性」。採取的對應方式,則是建立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預警系統、協商、補貼支持的機制、建立彈性的供應鍊體系…等,重點在「去風險化」。
而相較於歐洲保守的態度,美國國會的《2023年反經濟脅迫法》,則希望建立「他國」遭到經濟脅迫時,美國參與抵制,從而建立一個多國的防禦體系,只要對一國經濟脅迫,就是對這個體系全體的脅迫,這個概念,有點類似北約這樣的「共同防禦體系」,因此又被稱為「經濟北約」;其重點放在經濟上與中國的「脫鉤」。
雖然在峰會之前,關於中國「經濟脅迫」、「脫鉤」、「經濟北約」將列入聯合公報之說,甚囂塵上,但實際上,動作卻非常保守。
在與此相關的兩份文件裡,在「聯合公報」第28段提到G7將採取的動作為「我們將通過啟動經濟脅迫協調平台加強合作,以加強我們對經濟脅迫的集體評估、準備、威懾和反應,並進一步推動與G7以外夥伴的合作英文」。
在第29段,處理到「供應鍊安全及彈性」時,特別側重在(與清潔能源有關的)「關鍵礦產原文」,反對扭曲市場和壟斷的政策,這個地方,雖未明言,但應該意指目前由中國高度壟斷的稀土註釋。
we will enhance collaboration by launching the Coordination Platform on Economic Coercion to increase our collective assessment, preparedness, deterrence and response to economic coercion, and further promote cooperation with partners beyond the G7.
We support open, fair, transparent, secure, diverse, sustainable, traceable, rulesand market-based trade in critical minerals, oppose market-distorting practices and monopolistic policies on critical minerals, and reaffirm the need to build resilient, robust, responsible, and transparent critical mineral supply chains.
翻譯:我們支持「關鍵礦產」公開、公平、透明、安全、多樣、可持續、可追溯、有規範性,和基於市場的貿易,反對扭曲市場的做法和壟斷政策,並重申需要建立有彈性、穩定、負責任和透明的供應鏈。
稀土,是一組17個化學元素,在自然界裡面不容易獨立存在,但是應用在現代科技,像是電子、磁性材料、通訊裝置,或者催化劑這些,不可或缺。
全球稀土的供應非常依賴中國,中國在產量和儲量上都佔全球八成。2010年,中國曾經因為釣魚台主權的問題,用稀土出口,抵制日本。
至於在〈經濟永續與安全〉聲明中,則通篇沒有提到「中國」,而是呼籲所有國家,都不要採取「經濟脅迫」的行為註釋,在「聯合公報」第51段中,還特別強調「我們的政策方針不是為了傷害中國,也不是為了阻礙中國的經濟進步和發展…我們沒有脫鉤或向內轉(訴諸G7內部的團結或集體對外)英文」。
Our policy approaches are not designed to harm China nor do we seek to thwart China’s economic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We are not decoupling or turning inwards.
We express serious concern over economic coercion and call on all countries to refrain from its use.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到這些政策時,多次提到 WTO 的機制,這也是歐盟一直強調的原則,美國在其「印太經濟框架」中,也特別注重「供應鍊彈性」問題,未來類似的議題,可能更多地出現在關於自由貿易協定的討論裡。
無論在峰會之前有多少在「經濟脅迫」這個議題上,關於G7集體與中國間的衝突,或者美國與歐洲看法岐異的討論,從最後完全導向歐洲(甚至更保守)的結果,而美國總統拜登在G7峰會結束後的談話中,甚至提到美中關係將從今年(2023)3月間的氣球事件之後融冰註釋。看來在處理這個議題的態度上,美歐早有共識,甚至之前的訊息,不過只是「放話」的成份居多。
反而是中國,對於拜登「融冰」的態度,冷言以對,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說:「美國如果一邊說要溝通,一邊不擇手段打壓遏制住中國,對中方的官員機構和企業實施制裁,這樣的溝通誠意和意義何在?」並且同時宣佈了以「存在網路安全隱患、未通過審查」為由,宣佈禁止美國半導體製造公司美光產品在中國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