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時間軸
影片文稿
這一段影片的錄製和播出,剛好是「廣島G7峰會」期間,我們《焦點事件》團隊,正在峰會的場外採訪。
作為「西方」,或者「北方」國家的代表,G7峰會向來是全球各種倡議集中的場合,在全球陷入戰爭陰影的時候,這次峰會的地點,又選在人類第一個在戰爭中遭到原子彈爆炸洗禮的廣島舉行,包括場內的七大工業國,也以這一個舞台,做它們所謂「反核武」的表述。
全球疫情解封,我們停頓三年的「帶路博奕」出國採訪計畫,藉著這次峰會,重新開始;希望在場外,看見不同國家的人,交到更多的朋友,也想重新認識這塊原爆的土地,看看七十八年過去了,留下了些什麼。
我們在有限的能力內,做好我們的工作,但是最近隨著募款的下滑,真的感覺步履維艱,需要大家踴躍捐款支持。
這段影片,想要來談談今年G7的一個重要的議題,那就是G7峰會可能要討論怎麼面對中國的「經濟脅迫」,英文叫「Economic Coercion」。
這個話題,其實不是現在才提出的。
經濟脅迫是什麼?
前年(2021)7月,立陶宛同意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中國就對它一連串貿易抵制,12月歐盟執委會提出「反脅迫工具」規劃案,在那個前後,美國的國會,也有類似的提案,同一個月,在英國利物浦的G7峰會前,那個時候還是英國外長的前首相特拉絲就提到「G7對中國『脅迫式』的經濟感到擔憂」。
至於今年,我看到是5月11號,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話說,G7峰會打算通過「宣布共同努力打擊『經濟脅迫』來向中國發出信號」,同一天,在日本新瀉參加G7財長會議的美過財政部長葉倫就也提到這件事;跟著12號,中國的外長汪文斌就做了回應(影片)。
其實,我覺得得他說得蠻對的,要說到「經濟脅迫」,那完全是美國的強項好嗎,二次戰後,美國憑藉著它佔據全球商品最終市場的優勢,頤指氣使,像在台灣最有感的,就是「301條款」,那是在《1974年貿易法》裡面,到了1988年的《綜合貿易暨競爭力法》,再設置針對智慧財產權的「特別301條款」和一切的貿易障礙的「超級301」條款,這些都是它的國內法,他說了算,沒得商量的。
美國每年都會公佈「特別301」調查報告,像是今年,2023年的報告就特別指名台灣「非法IPTV」很嚴重,這是什麼?像是「安柏盒子」、「小雲盒子」這些東西,你在上面看第四台的頻道,那就是可恥的小偷。這個問題不處理,就會有貿易制裁,現在更好,你再繼續看,美國人不喜歡你,不保護你,阿共就要打過來了,這不是兩大強權逼你把你的安柏盒子丟了?
這幾天,汪文斌對「經濟脅迫」這件事,回應了很多,像是15號,他也提到「經濟脅迫」這頂帽子美國戴最適合,1985年,強迫日幣升值,最後使日本陷入泡沫經濟的廣場協議,也問了德國,你們要不要去查一查跟俄羅斯的北溪油管是誰炸的?
他講了很多事,層次好像都不大一樣,因為說實在,大家都搞不清楚「經濟脅迫」到底確實說的是什麼。
歐盟嘗試定義
我們看一看這裡有一份報告,是歐洲議會的智庫,在2022年11月,嘗試著去定義「經濟脅迫」,是「以經濟⼿段達到政治⽬的」,像是2021年,立陶宛允許設立「台灣代表處」,中國削減了立陶宛對它將近90%的出口,這個是國家對國家。
針對H&M、愛迪達因為新疆棉的問題,透過由國家高度控制的社群媒體、新聞,發動大眾的抵制,這個是群眾對品牌。
又像是2016年,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中國對韓國發佈旅遊警示,並且使用⾮正式方式,禁⽌旅⾏團商品銷售;對於同意轉讓土地建立薩德系統的樂天集團,用消防法規,或者其他的行政管制,去對它99家分店中的89家,採取停業處份,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查水錶」這樣啦,最後逼得樂天撤出中國市場;這個又是拿不相關的事情,利用國家權力來騷擾。
還有像是華為要進入歐洲市場,中國的官方就一直發言威脅不可以採取限制的措施,這種是口頭的警告,2016年,達賴喇嘛要訪問蒙古,中國說要取消礦業跟基礎建設的投資,這種威脅就更有作用,讓蒙古最後連即使是宗教的因素,也不讓達賴喇嘛入境。
這份報告也強調,中國正在更廣泛而且更隱蔽地採取這些措施,歐洲議會的這個研究,是針對中國的,不過,說實在,會樣做的國家,也不只是中國吧,只是中國的力氣大些、咬人痛些。
精確一點說,是它和被制裁者之間,在經濟上的「不對稱性」,講到這裡,有一些感觸,就是我們在討論到自由貿易議題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得看到這個「不對稱性」,現在不是被咬到痛了,不會理解這件事情。
嘗試著把「經濟脅迫」類型化,然後再從一類一類的脅迫,來討論該怎麼應對,這也不一定完全是針對中國,要怎麼應對,當然很麻煩,比較消極的辦法,是建立預警系統、事情發生了想辦法去協商,積極一點的是,建立有點類似「保險」的系統,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可以給予受到衝擊的國家或私人一些補貼,更積極一點,就是建立更彈性的供應鍊,在發生「經濟脅迫」的時候,可以找到替代的原物料,或者市場,另外,更保險一點的作法,就是關鍵物資,建立國內的供應體系,有點像「糧食安全」這樣的想法,但標的不只是糧食這樣。
供應鍊彈性
好比說,2010年,中國因為釣魚台主權的問題,用稀土出口,抵制日本,這個就掐住日本的脖子。
所謂稀土,是一組17個化學元素,在自然界裡面不容易獨立存在,但是應用在現代科技,像是電子、磁性材料、通訊裝置,或者催化劑這些,不可或缺,全球稀土的供應非常依賴中國,中國在產量和儲量上都佔全球八成,加上稀土開採對環境破壞很大,中國的勞動力已經不是最廉價的,但是「命」還是很廉價,那怎麼建立中國之外的供應鍊,找到更多不要命的人,就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供應鍊彈性這個議題,甚至比「經濟脅迫」更大,像是G7峰會的前一天,岸田文雄就找了七個半導體大廠的領袖去會談,當然有台積電,劉德音有去嘛,岸田是要大家去日本投資,就全球的角度,就是要分散供應鍊,半導體這種重要的戰略物資,現在產線這麼高度集中,尤其像台灣這麼危險的地方,誰看了都急;不過說實在的,說中國的稀土是用「命」拼來的,台灣的晶圓又何嘗不是呢?歸根結底啊,也還是要找更多不要命的人。
美國:經濟北約
以上,大概是歐洲的想法和討論,不過美國的脈絡有點不一樣,歐洲想的比較是「安全」,但是美國想的是「脫鉤」,也就是「一體化」,讓大家綁在它的這條船上,去對抗中國。
美國國會在2022年的提案,直接就叫《反中國經濟脅迫法(Countering China Economic Coercion Act)》,2023年新的提案,把中國拿掉了,叫《2023年反經濟脅迫法(Countering Economic Coercion Act of 2023)》它的機制,是授權總統,在確定外國貿易夥伴受到經濟脅迫時,可以減少這個受威脅貿易夥伴進口的關稅、加快出口許可決定和監管程序這些。
是針對外國,不是美國被威脅的時候喔,這個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用「共同安全體系」理解比較簡單,也是是美國想建立一種「集團化」的防禦機制,在這個集團裡面,只要是中國對誰經濟脅迫,就是對整個集團的經濟脅迫,美國就會,當然也希望大家都會採取互助和反制的措施;美國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堅持認為,由於中國的脅迫是全球性的複雜威脅,應對它需要建立聯盟。
跟我剛剛說歐盟的那些討論比起來,就可以知道,什麼叫「霸氣」對吧。
不過,「安全」和「脫鉤」其實是矛盾的,剛剛說,對歐洲來說,「經濟脅迫」這個問題,也不一定只是中國的問題嘛,要想辦法,不是,或不只是要想對付中國,像是產業鍊彈性這種事,你把中國封死死,不是更不多元、更沒彈性了嗎?
多元利益的世界
而且,就算歐盟和美國抱團抵制,現在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呢?在歐盟和美國之外,現在全球的背景是,新興的國家一個一個出來,這些國家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又不是你歐、美說了就會聽的,最具體的例子,就是俄烏戰爭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起不了效果。我看到五月份,《經濟學人》和高盛集團的一份報告,都同時在討論這個問題。
《經濟學人》點名了全球25個「transactional」的國家,這 transactional 可以翻「在商言商」,或者「務實」的國家,《經濟學人》稱之為「T-25」,高盛的報告,標題就叫「地緣政治下搖擺國的崛起」,這些地緣政治搖擺國「geopolitical swing states」,各有各的優勢條件,高盛把它們分成四種類型,在供應鍊、外包、資本上有優勢的,還有原本就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國家,並將這個時代描述為「多重對齊的時代」、《經濟學人》的描述則是「minilateralism(小多邊主義)」小國的集體合作。
兩篇文章不約而同地引述了印度外交部長和國際戰略專家賈伊尚卡爾的話說「歐洲必須擺脫『歐洲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但世界的問題不是歐洲的問題』的成見」、「我們正在目睹一個『仍然非常非常深受西方影響』的世界秩序的結束,並且出現了一個時代,其中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將追求自己的『特定政策、偏好和利益』」。
這種狀況,相較之前的單極帝國主義,或者西方中心的全球秩序,是不是比較進步?這個不知道,像是《經濟學人》也觀察到了中國比西方,更有可能向腐敗和專制國家提供貸款,而且經常利用經濟手段達到政治目的,也就是「經濟脅迫」啦,但是這就是現在世界發展出的條件。
即便是在G7內部,法國馬克宏剛剛去過中國,講白了不跟著美國的秩序走,其實,德國總理蕭茲在去年11月,也跟馬克宏一樣,帶了德意志銀行、福斯、西門子、愛迪達…各行各業一大票的德國企業去中國,德國工商總會主席華勒斯本說,「沒有中國,德國會變得更窮」。
講到這裡,我們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汪文斌在聽到抵制「經濟脅迫」這個話題的時候,會對法國、德國,或者日本放話,在自己國家的利益上,它們的想法和需求,跟美國也不一樣;至於在G7峰會上,這個話題會如何討論?
我覺得,這一次峰會想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拜登又被美債上限問題搞得一個頭兩個大,行色匆匆的要馬上趕回去,大概也不大可能有太細緻的討論,了不起就是原則性的宣示,這個我們錄影的時候還不知道,不過播出的時候,就可以看在聯合公報上怎麼呈現了。
在今天這個時代,世界的規則已經不再循著過去單一霸權體系的規則走,我們也曾經提過,今天的美國,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各方面在全球的宰制力消退,在這種情況下,它不得不用區域緊張來綁住這些它已經漸漸綁不住的國家。
而它的主要對手中國,除了經濟上的合縱連橫之外,也要在武力上與其一較長短,這就是全球被捲入戰爭焦慮的一個基本結構,不過我不覺得世界各國,甚至是台灣的當權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只不過,在這個島鍊的位置上,被迫進行各種立場堅定的表演罷了。
剛剛說的,大概也都是各國或者資本在想些什麼,而我們更希望探問的,是跨出國界之外,從區域到全球的人民,他們怎麼想、怎麼做,找到可以一起走的路,這也是我們要走出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