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孫窮理
2016年,民進黨政府曾經打算開放日本食品進口,當時有學者提出參考在核污染物,而大多針對檢驗上較為容易的銫137,而對會累積在人體骨骼中、傷害性更大的鍶90,則缺乏評估,事實上,這個問題,一直是日韓間關於食品進口,一直到 WTO 仲裁條目,的重要爭點。
韓方要求日本食品如果驗出微量(未超標)的銫時,也要附「其他核種檢驗報告」,最近,台灣的討論裡,也出現類似的主張,而反對者有一個看似有力的論點,就是在歷年的檢驗裡,在環境或食品中,鍶90的活性濃度,大概只有銫137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只需要確定銫137沒有超標,則鍶90也一定不會超標」。
這也是日方一直以來的主張。據車諾堡事故後的相關研究,在受污染環境中,存在的鍶90,其活性濃度大約是銫137的十分之一左右,而由於福島核電廠有車諾堡沒有的「一次圍阻體(Primary Containment Vessel,PCV)」,加上事故時發生氫爆的時狀態的差異,具高揮發性的銫大量外洩,所以在環境中,銫與鍶的比例,相差也就更為懸殊。
這一點,在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委員會(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diation,UNSCEAR)的報告,以及無數的研究裡,都獲得了證實,也是日韓雙方,在仲裁時不爭的事實。那麼韓方的堅持,以及未什麼最後裁決能獲得勝訴?
關鍵在「水」。
事故之後,由於必須持續對反應爐心灌水降溫、地面及地下水的滲漏等因素,福島廠區內累積了大量受到爐心污染的水。在事故當下,低揮發性的鍶,外洩的比例低,環境裡比較偵測不到,這也意味著高比例的鍶是被留在廠區裡面了。
此時,「環境中的銫比鍶多很多」,剛好說明「廠區內廢水含有高比例的鍶」。在 WTO 仲裁的辯論中,韓方提出東京電力公司對一次圍阻體內積水的調查指出,銫137的活度,在每立方公分960和4,200貝克之間,而鍶90的活度,則高達每立方公分4,400和66,000貝克之間註釋。
日韓 WTO 仲裁專家小組一審〈WT/DS495/R〉文件,p.46,引用東京電力公司利用機器人進入一次圍阻體區域內檢測的報告。
2013年,日本公開承認福島廢水洩漏,而根據對電廠外海海水的檢測,曾經有短暫的鍶超過銫的情形,2011年,福島外海海水中,銫137約為鍶90的39倍,到了2013年,已經降為3.8倍左右,富涵鍶的廢水入海,正不斷地改變海水中銫與鍶的比例註釋。
除了海水之外,目前對於福島廠區的地下水系統還缺乏了解,對於這些廢水藉著地下水的循環,進入到水和土壤裡的情形,也缺乏研究。
也因此,福島廠區,這個龐大而持續透過水洩漏,失控的「鍶核種庫」存在,是核污染的一個重大隱憂。即便是在2019年4月,日本政府尚未宣佈(2021/4)要將福島廢水排入海中的計畫,裁決二審的 WTO「上訴機構」仍然認為,(一審時)專家小組基於食品中銫污染,推出鍶威脅性的結論,具有瑕疵,無法解決疑慮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