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碧薇
台灣少子化問題越趨嚴重,自2015年後出生人數連年下降,前年(2020)出生率與死亡率來到黃金交叉,自然增加率首見負成長參考,據內政部統計參考,去年(2021)一整年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不過前11個月總出生人數為13萬9,693,較前年前11個月的14萬7,702更為減少,人口負成長現象恐難逆轉,而今年(2022)又碰上出生率最低的農曆生肖虎年,生育率恐再創新低。
去年4月美國中情局CIA預測2021年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參考,行政院在7月時推動「國家跟你一起養」政策報導,主要內容有孕婦產檢假由5天增加至7天、孕婦配偶陪產假合併陪產檢假7天,皆為有薪假,新增天數的薪資由政府買單(《性別工作平等法》15條);育有三歲以下幼兒可與雇主協商調整工作時間,不限受僱於30人以上企業(《性平法》19條)、取消配偶須就業才能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規定(《性平法》第22條)、並刪除配偶雙方不得同時請領的限制(《就業保險法》19條之2),這些修法都已於去年底前完成。條目
不過,針對《性平法》第15條,孕婦產檢假由5天增為7天,孕婦配偶的陪產假合併陪產檢假5天增為7天,婦女新知認為聲明,修法「進展微乎其微」,生育改革行動聯盟也在評價修法是「政府唬你的參考」,認為對整體生育政策幾乎沒有幫助,那麼問題在哪裡?
《性平法》15條是配合行政院在去年7月的「國家跟你一起養」政策中,將衛福部提供的產前檢查,從10次增加為14次,並新增四個項目行政院新聞稿,將產檢假日數由5日增加為7日;產婦配偶部分,則將原本5日的陪產假合併陪產檢假修正為7日。
婦女新知秘書長覃玉蓉說,產檢次數需求雖然因人而異,許多產婦其實用不到這麼多次,而且新增的四個項目,有能力負擔的人會自費作檢查,對一般人的實質效用不大,這些只是錦上添花,反而是偏鄉沒有足夠的產檢資源,才是政府應該檢討的。
生動盟與婦女新知大力推動的是雙親皆可用的7天「生產準備假」,不只侷限在「陪產」與「陪產檢」,還包含生產前的課程與準備,比如產前教育課、生產前的新生兒用品採買、迎接新生兒的居家佈置、或者是對家中其他子女的照顧等等。
生動盟副理事長徐書慧說,生產前不是只有看醫生與檢查,還有其他很多的準備工作,這些都需要時間,而且是雙親都要一起做準備,讓生產不再落入由女性一人承擔。
覃玉蓉也說,產前假與孕產體系高度醫療化有關,產婦在產前的各種檢查幾乎都是直接面對婦產科醫師,不同於歐美國家除非緊急狀況,才會需要找醫師,一般檢查僅會透過助產師進行,這樣的差異讓台灣的產前準備受限且單一,非醫療體系內的產前課程、各項生產育兒準備也因高度商業化而難以普及。
針對台灣生育政策的改革,產前照顧的部分,他們未來還會持續推動生產準備假,產後則著重育嬰留職停薪的問題,首先是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算法的調整,主張應從現行底薪(投保薪資)計算改為以實質薪資作為計算母數,再來慢慢調高津貼成數(目前8成)。
育嬰留停目前最長可請2年,去年將「每次不得短於6個月」的限制增列受雇者有需求時,可申請「短於6個月、長於30天」的育嬰假,不過仍有最多兩次的限制,期望能調整成更彈性以「日」為單位作請假,覃玉蓉說,女性產後回歸職場率低,仍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 條目:〈2021年育嬰留職停薪(育嬰假)與津貼修正〉
- 2019/5/6 〈女性勞動保障夠嗎? 婦女新知:育嬰留停、家庭照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