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豪、歐碧薇、孫窮理
日文、編採協力:張郁婕
我認為1945年以來,讓世界免於核彈災難的並非嚇阻,並非對於特定武器的恐懼,而是記憶,對於廣島浩劫的記憶。
約翰.赫西
1946年8月31號,約翰.赫西(John Hersey)發表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的專題報導「廣島」,震撼了全世界。
此時,距離1945年8月6號的廣島原子彈爆炸,已經經過了一年有餘,赫西採訪了六名在日本被稱為「被爆者」的核爆受害者,除了描述核爆當下的慘狀與遭遇災難人們的互助外,最重要的,是它報導了核爆後,核輻射持續帶來的疾病與死亡。
這在今天聽起來,可能平平無奇,但是當時,在美國政府,與駐日盟軍司令部(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Powers,SCAP)的訊息封鎖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核輻射真相的大幅揭露,讓核災難走入了人類的視野。
而在核爆78年後,2023年5月,我們《焦點事件》團隊,也來到了廣島,它的契機,是19號到21號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高峰會條目」,以嚴島神社的海上大鳥居為背景,排排站拍照的大人物們,一面高唱「無核武世界」的理想,一面帶領著這個世界,走進核戰的恐懼裡。
在廣島嚴島神社海上大鳥居前拍照的大人物(圖片來源:日本外務省)。
《焦點事件》依賴小額分散捐款支撐日常與計畫支出,此次採訪屬於我們核心的「帶路博奕」計畫出國採訪的一部分,關於這個計畫,參考〈《焦點事件》帶路博奕計畫〉
即便到了今天,人們仍然只能透過技術的瓶頸,與政治的哈哈鏡,來理解輻射傷害與核戰的威脅;來到廣島,我們我們想聽聽,在峰會的聚光燈外,廣島人,乃至更多因此聚集、表達異議的人們,他們怎麼想。
進一步,也想搜尋一些線索,看看經過七十多年的焠煉,日本反核武的和平運動,如何擺脫政治的糾葛,以及受害者求償的「個別化」困境,又如何跨越世代、國界,重新找出共同的目標和語言。
在8月6號,廣島核爆78週年的前夕,請大家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廣島之夏」專題為《焦點事件》團隊執行2023年「帶路博奕計畫」出國採訪廣島G7峰會的一部份成果,另外G7峰會期間,我們還有場內外的動態報導與聯合聲明的評述等,請見以下話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