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為:美、英、法、德、義、日。
當時的背景為1960年代末,金價大漲,使得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訂定的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各國再與美元掛勾的貨幣發行體系面臨崩潰,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宣佈美元不再兌換黃金,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1975年,「石油美元」建立,美元霸權體系成形。
當時法國總統季斯卡與德國總理施密特正積極推動歐洲共同體的成立,面對全球經濟的巨變,1975年,季斯卡邀約,美、英、德、義、日五國,於法國巴黎召開討論經濟問題。第二年,再邀加拿大加入,之後年舉行峰會;G7可視作「後布雷頓森林」時代,各種機制與組織失效之後,「歐」、「美」兩大經濟強權,憑其經濟實力,決定全球政經秩序的場合,因為被視為「北方」或「西方」國家的代表。
1990年,蘇聯解體後,邀請俄羅斯參與,1997年,納入成為正式成員,「G7」於是成為「G8」,到了1990年代末,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於是倡議加入新興工業國家,由巴西、中國、印度、南非(之後與俄羅斯被稱為金磚國BRICS),以及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韓國、印尼、澳洲,與歐盟,成立「二十大工業國(G20)」組織,2008年起,也每年召開領導人會議。
到了2014年,七大工業國抵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將其逐出,「G8」又成為「G7」,俄羅斯仍維持在「G20」之中,此時中國崛起,並逐漸形成「G20」裡的中、俄,與「G7」間隱然的對立,而「G20」成員間利益落差過大,更難形成共識;因此,雖然已經有了「G20」,但「G7」峰會仍年年召開,其重要性與代表性並無減損,甚至更為增強。
重要參考連結:
- 焦點事件跨界視角〈「焦點事件」前進廣島,鳥瞰G7高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