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報導
由於稅制結構問題,中央、地方財政問題嚴重,而在公務人員退撫的沈重負擔下,政府以樽節為名,管控公務人員員額,僱用非典勞動;接著同樣再透過控管非典勞動的員額,將工作「外包」、「去任務」,最後將公共服務私有化。
從公務員到非典,再到私有化,勞動者與其所從事的公共服務,就像擠牙膏一樣地被擠到市場裡,公共性消失,淪為財團獲利的工具,而剩下難以市場化的服務,也由於人力精簡而放爛掉,勞動權益與公眾的利益,以及這個國家長成什麼樣子,密切相關。
國道收費員舊年資遭沒收,已突顯公部門臨、聘人員工作及勞權保障問題,而新竹市62名約聘僱遭不續聘事件,更顯示其工作的不穩定。事實上,公部門大量使用各種非典勞動的狀況,可追溯自1998年「政府再造」。《焦點事件》在此,將進行一系列的爬梳。
國道收費員喊出「廢除約聘僱」訴求(相關報導),公部門約聘僱人員遭裁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去年(2014)11月29日,林智堅當選新竹市長,兩個月之後,63名約聘僱人員,就被以「汰弱留強」的理由,不予續聘,之後,約聘僱組成自救會,展開訴訟、陳情等行動,呼籲市府撤回行政處分、並要求各級政府全面檢討、保障約聘僱人員的工作權。
忽然失業
林智堅當選市長後,新竹市聘僱人員收到的聘約,與過去不同的地方,是聘期不是一年,而是兩個月,只到二月底(上圖);而62名未獲續聘的約聘僱則在聘約到期前才收到不續聘通知(下圖),突然失業。(資料提供:新竹市聘僱自救會)
林智堅12月25日上任,全體約聘僱人員在1月中,陸續收到聘約,跟過去不同的,是聘約的期間,不再是「一年一聘」,而是到2月底,只有兩個月;任職於文化局電影博物館的陳怡君說,2月26日收到到期「不續聘」的公文,27、28號兩天是國定假日,「等於一收到通知,工作就沒有了」。失去工作之後,3月中,不續聘的約聘僱人員串連發起了自救會,16號,召開第一場記者會。
18號,監委王美玉、仉桂美主動就此事,申請自動調查,22號,陳怡君代表自救會,到台北參與收費員六步一跪的苦行,第二天,市政府首先築了一道「防火牆」,宣佈原本也要裁掉的七十多名「臨時人員」暫時不裁;「臨時人員的狀況,跟我們差不多,不過,可能是他們受《勞基法》保障,有一個月預告期,所以原本市政府打算四月再動手…」陳怡君說。
行動與困難
拖過了這一個月,情勢發生變化,反而使臨時人員的工作,暫時保住。不過2月底遭裁的約聘僱,就沒那麼幸運了,宣佈緩裁臨時人員之後,市政府再將63人空出職缺中的三十幾個,透過人力銀行,上網公告,「有些局處的主管開始勸說未獲續聘的聘僱回去重新應徵」,陳怡君說。
這種情勢,也使自救會難以集體的「同進退」作為訴求;約聘僱本屬不同局處、於不同地點工作,相互本不熟識,要產生集體的訴求和行動本來困難,事到臨頭,難免以個人考量為重,容易被各個擊破。
4月10日,新竹市約聘僱自救會前往監察院陳情。(攝影:孫窮理)
4月10號,在律師邱顯智的陪同下,自救會帶著好不容易收集來的三十幾人簽名委託書,再到監察院陳情,邱顯智以「烈日秋霜」形容約聘僱的工作狀況,目前自救會已提出訴願,要求撤銷不續聘的「行政處分」,邱顯智強調,市政府決策不透明,沒有給予約聘僱陳述意見的機會、違背了「信賴保護」的原則,也沒有考量在不續聘之外,可將損害減至最小的方法,因此,已經違反《行政程序法》的規定。
走的是公法上的救濟手段,而非訴諸勞動法令的保障、走勞資爭議調解的途徑。這其實也顯示出約聘僱,介在公、私之間身分的尷尬性;不過邱顯智認為,公法爭訟與勞資爭議或民事訴訟管道並非相排斥,未來也可能兩者並進。
制度的問題
單就文化局看,陳怡君說「根據2013年約聘僱通知書,總共有33名約聘僱人員」,其中5名,在這一次不獲續聘的名單中,這些人平常做的,都是延續性的工作,陳怡君自己的年資有11年,「六十多個人平均的年資大概是12年左右」,打開自救會的統計,當中不乏年資超過20年以上的人,最高的年資高達29年,不過,在「一年一聘」的邏輯下,不管是12年,還是20年、30年,意義都不大,對約聘僱人員來說,每一年,都是第一年。
而更大的問題是,在各級政府聘用的人裡面,除了約聘僱之外,還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同型態的人員,有正式公務員,有具勞工身份的「職工」,也有非典型的臨時人員,也有借調人員、替代役人員,政府在人事制度上,就是一部疊床架屋的拼裝車,除了不同受雇者因為法規的適用,而在勞動權益及工作保障、團結權、社會保障…等制度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其中更隱藏了整個國家私有化的驅動力,以及政府效能不彰的關鍵眉角。
我們將繼續做一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