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時間軸
內容摘要
- 2022/9/1〈物價全反應 成長率讓一點 明年基本工資月薪26,400 時薪176〉
- 2022/8/31〈基本工資 工鬥勞動部前喊話28K〉
- 2022/8/29〈通膨當前 基本工資本週審 勞資喊價〉
- 2022/6/29〈 物價漲 基本工資必漲? 資方提反指標〉
- 2022/5/2〈數據》從物價指數看兩年五一「調薪」訴求的背景差別〉
- 2022/5/2〈2022五一 訴求抗通膨、反職災〉
- 2022/4/20〈疫情陰影下 五一定點集會 提四大訴求〉
近兩年勞動部解釋基本工資計算方式,主要是採用主計總處預估的「全年CPI年增率」,加上「GDP經濟成長率的2分之1」,也就是「物價上漲全反應、經濟成長勞資共享」,這樣的方式,明年(2023)的調幅,也就是「(CPI)2.92%+(GDP)3.76%×½」,算出來是4.8%,月薪部分,資方生產成本增加很大,把零頭去掉,26,462,變成26,400,所以調幅是4.56%。
事實上,這兩年 CPI 和 GDP 比較高,政府想調高基本工資,就用這兩個數字來算,過去實際的調幅,和這兩個數字組成的這個公式,其實關係不大,感覺起來,也都是先射箭,再畫靶,政治決定了要調多少,再湊數據來支持他們的說法。
基本工資審議,這幾年慢慢越來越有制度化的趨勢,過去,沒有說審議會議每年都要開,所以從1997年訂出了15,840這個基本工資月薪之後,一直到2007年,十年沒有調整,這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因為家事移工的薪資;2007年,勞委會主委盧天麟讓家事移工的月薪跟基本工資脫鉤,因此才能漲。
- 台灣的基本工資審議全紀錄:〈台灣的基本工資大事記〉
- 時薪月薪計算與爭議:〈基本工資月薪和時薪的關係〉
- 基本工資是「不加班」的工資〈 基本工資怎麼算?〉
- 最低工資法:2018/11/30〈勞動部今公告最低工資法立法 重點速覽〉
到了2008年,馬英九提出來,要建立所謂「勞資政對話」的審議制度,2010年修改辦法,之後才變成每年第三季都要審議,基本工資影響比較大的,就是邊緣的勞動者,我們從基本工資和「平均經常性工資」的比值,可以看到,凍漲使得這個數字快速下降,之後每年調,又拉回到之前的水準,讓邊緣勞動者和一般勞動者的落差變小了一點。
除了移工之外,時薪的打工族也是邊緣勞動者,凍漲期間,2005年成立青年勞動95聯盟,認為「月薪除以每月正常工時240」這個算法,對時薪者不公,所以主張分母要把假日扣掉,那時候時薪66,這樣算之後變成95,2010年之後,時薪和月薪就漸漸脫鉤了;確定了這些規則之後,2014年之後,又成立「基本工資工作小組」,每季開會,讓勞資政學每季去討論這些問題,現在這個制度大概就長這樣。
有些人主張要制定《最低工資法》,2018年勞動部推了一個草案,不過到行政院就沒有繼續了,那個草案,其實也就是把現在這個制度,寫成法律,進一步法制化外,跟現在其實沒什麼不同,工運界有多一些的想像,像是強化基本工資的效力、加上代位求償的條款,或者讓更多能代表邊緣勞動者的人進去審議會議,不過並沒有一個有利的社會力量在推動。
現在審議的委員,嚴重缺乏邊緣勞動者,甚至「受雇勞動者」的代表性,像在今年(2022)的七名勞方委員裡面,有四名是職業工會出身,真正受雇者身份的,只有全國產業總工會的理事長江建興,不過他是國營事業勞工,與領基本工資的邊緣勞動者,仍有很大差異。
在工資這個勞資零和的關係來說,基本工資最後還是回到力量的拉扯,回到赤裸裸的鬥爭,根本沒有勞資政共識這回事,而即便立法有什麼進步的想像,還是需要很大的社會力量來推動;而不是等待制度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