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歐碧薇
以傅大為、盧倩儀、馮建三、郭力昕四位學者為首組成的「202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日前反戰聲明草稿外洩而引起社會熱議。反戰連署發起人今(3/20)召開記者會,公布第一波連署名單共40多位學者與藝文界人士連署內容及名單,共同呼籲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的四項訴求,期望作為社會對話的開端。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傅大為指出,台灣過去也有幾次反戰運動包括1991年波斯灣戰爭與2003年伊拉克戰爭,而這次的反戰聲明,除了與俄烏戰爭相關外,一方面是呼應歐美國家包含美國、歐洲、英國等幾週、幾個月來的反戰運動,另一方面也有來自台灣知識界閱讀杭士基(Noam Chomsky)談俄國入侵烏克蘭的著作參考,舉辦公共座談會延續而來的脈絡,還有來自於傳播學界批判網路討論與關心全球暖化的朋友圈,推生台灣反戰聲明的出現。
傅大為表示,最近反戰聲明草稿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反彈,是因為台灣人對二戰後國際間的發展情勢的失憶,並指出,台海緊張情勢,美國要負非常大的責任,真正要抗中的是常在台海挑釁的美國,台灣不應總是跟在美國後面買武器、抗中,傅大為建議台灣對中國、美國應採取等距離外交的新立場。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馮建三則提醒,1991到2022年的30年間,美國以反恐為名在海外發動軍事行動251次,超過美國在過去200年總共發動的218次還要多,而俄烏戰爭的背後,包括美、英的挑釁,目的是要弱化俄羅斯,英美阻止俄烏已經達成的停火協議,儘管美國軍事專業判斷俄烏無法在軍事上打敗對方,必須外交結束戰爭,但白宮基於要弱化俄羅斯的政治考量,仍要讓烏克蘭「打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馮建三表示,所以說,要談的不是美國可不可以信任的問題,而是每個國家都應該要被信任與被懷疑,該懷疑的時候還是要懷疑。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盧倩儀表示,台灣有一個現象是,堅持面對的威脅只會有一個,就是中國,但反戰聲明裡並沒有否認中國是威脅,而是要提醒威脅可能不只有一個,他舉例就像是「頭被釘住,限制你往旁邊看」。
盧倩儀指出,他至少看到兩個威脅,一個是新保守主義,一種堅信美國要單極稱霸的意識形態,在這底下,其他國家淪為犧牲品,烏克蘭負責削弱俄羅斯、台灣負責削弱中國;另一個威脅是軍工複合體,他指出,美國國會有將近50位國會議員持有軍火股,反恐戰爭20年打下來軍火獲利飆升,美國反戰的其中一個論述就是要求把軍火預算留給民生社福預算。
政大傳播學院郭力昕則提到,這次批評反戰聲明裡有人提到聲明忽略了台灣的情感結構,難以接受只批評美國而不以同樣的篇幅批評中國,但台灣從政府到商業媒體,甚至包括早期到美國留學的知識份子,透過流行文化等,留下對美國進步富強、幸福美好的樣子的自我催眠、自我殖民,他提問,這是否也是台灣人的一種情感結構,限縮了反省與思考的空間。
郭力昕表示,反戰聲明雖然以未預期的方式提前曝光,但也因此看到台灣社會當今現況的一些面目,並表示,未來各個學者都會各自有文章,把意見展開來談,希望透過一些意見,作為對重要議題對話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