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豪
經濟部上週五(7/25)公佈遲交的報導〈110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並召開記者會說明。不過今年(2022)實際的「尖峰負載」註釋,已多次打破經濟部報告中的預估值,遭人質疑預估的有效性,此外,由於國際能源價格大漲,「汽電共生」業者不願發電,反需依賴台電供電,成為負擔;至於在經濟部棄守2025年20%再生能源目標後,經濟部也仍沒有交代清楚2025年發電量與佔比的情況。
「尖峰負載」是用電量最高的時候的電力需求。
愈高的「尖峰負載」,就需要愈多的電廠、或發電設備,來度過峰頭。反應在現實中,可能會讓舊電廠難以除役、以及必須新增更多電廠、發電設備。
經濟部預估,2022年的尖峰負載為39,700MW,並將有年平均2.5%的成長率。不過,就在經濟部公佈報的當天,台灣也迎來了今年最高的負載日,依台電網站,7月25日下午1點50分,瞬時尖峰負載來到40,716MW,遠高出經濟部預估值一大截。
對於「尖峰負載」常態性的超過經濟部預估值、甚至發生一公布就被超過的情況,能源局局長游振偉沒有正面回應「預估失準」問題,只是表示,電力系統中原本就有備用容量、備轉容量的準備,有能力來應付尖峰負載超過預估值的情況,台電也有「需量管理」、「時間電價」等機制來調整。
不過本社記者提問,需量管理、時間電價都是老工具了,過去的情況已證明這些工具效果有限;若尖峰負載的成長不斷的超過預估值,經濟部是否會祭出更強制的手段來控制尖峰負載,或會以多蓋電廠來因應?游振偉回應表示,內部會持續研究,是否有其它的管理措施來提升既有電廠的效益;蓋電廠是最後一步。
能源局電力組組長陳景生說,今年遇到一個特殊情況是,國際燃料價格大漲,使得汽電共生業者不願發電。原本汽電共生廠可發電自發自用、餘電售給台電,現在卻變成向台電購電的負載。陳景生說,經濟部已修訂〈汽電共生系統實施辦法〉,新增了可反應燃料價格的機制,預計明年(2023)即可避免這種情況。
〈110年電力報告〉預估,2025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15.1%,游振偉強調,會依照再生能源、氣、煤的順序來調度;不過並未回應記者對於其它,如煤、氣佔比、或總發電量…等數據的疑問。
「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佔20%」、發電佔比等,是過去幾年最被關注的議題。不過在挺過去年(2021)如同信任案的公投、及經濟部部長王美花今年年初定調「分母變大」的說法後報導,經濟部這次也已經可以不痛不癢的講出低於20%的數據。但在用電量成長也持續超過預估值、分母持續變大的情況下,2025年「15.1%」的再生能源佔比能否達到、使否能守住「15%」關卡,恐怕也已成問題。
- 歷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民國106年度|民國107年度|民國108、109年度|民國110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