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豪
9/26,經濟部能源署公布2025年《113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對2025年至2033年的電源開發規劃,從去年報告規劃新增28,675MW的燃氣機組,今年則只規劃了23,863MW,驟降了將近17%。
電源開發規劃的下修,主要來自台電大幅刪減了對民營電廠(IPP)的燃氣機組的電力採購規劃。能源署去年的報告中,在2026年到2029年這段期間,有大量、不具名的「新增燃氣電源」;而比對台電自己的開發計畫,這些都會是民營電廠採購。具體來說,包括當時已與台電簽約的中佳電廠、以及另外6個尚未定案的「新增燃氣電源」。
但在今年的報告中,刪除了中佳電廠的計畫;而除了新增了3個明確的民間機組(國光二期、麥寮燃氣1號機、麥寮燃氣2號機)外,沒有其它民間燃氣機組的規劃。
一個可能是,因為預估的未來用電需求成長率降緩了,所以不用那麼多的電源開發。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不免的要為台電叫屈。台電為了表格上的這幾格「新增燃氣電源」,辦了不知道多少次的電力採購標案,結果一切是白忙一場。
另一個可能是,在經過了中佳、九崴的風波,這些既通過了環評,也一度取得台電購電契約的廠商,最後卻蓋不出電廠。或許能源署,覺得這些廠商實在太不靠譜了,因此除了有萬分把握的麥寮改燃氣、與國光二期以外,乾脆就都不到出來。
過去幾年,冒出了大量的民營天然氣電廠開發案。從我們的長期關注來看,這些IPP計畫大致上可分為兩組,其中有一些,是既有電廠的更新改建、或擴建,例如嘉惠、森霸、國光、長生等。另外一些,是嗅得政府開出一堆燃氣發電支票的商機,從不動產、營建、製造業湧來的資本,像是中佳、九崴、寶椿。這些業者,一方面沒有經營電業的實蹟與經驗,更重要的是,會需要尋得土地、從無到有的蓋新電廠,而這種情況,往往會受到地方居民更強烈的反對。
以中佳來說,一度已與台電簽約,但似乎是金融業界對這組資本與經營團隊很沒信心,過去傳出融資困難,並傳出已在今年9月與台電解約。而以九崴來說,前後找了兩塊地,但都受到地方強烈的反對,原本想在南科旁邊,被地方居民反對;後來想搬到南科裡面,被南科內的業者反對。
目前比較靠譜、而還沒列在電源開發規劃中的,還有嘉惠三期、以及長生電廠更新改建。這兩個案件,都已通過環評,且都是既有電廠的更新改建或擴建,地方反彈與用地取得的難度上較小。
或許對政府來說,與其在報告中列出一堆留白的「新增燃氣電源」,既要回應外界的質問,又會遇到不靠譜的業者。不如就把留白的全刪了,反正如果有增加確定能做的案件,能源署在明年的報告再補上去就是了。
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就表示每年發布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愈來愈沒有參考價值,能源署只是想辦法寫出一本不會被找碴的報告,但報告根本不真的有對全國的電力,進行預估與規劃的資訊與功能。
從這三年的《報告》來看,去年報告的預估用電成長率,一下子從前年的2.03%上漲到2.8%,並一口氣在中短期開出6個空白的「新增燃氣電源」。但再過一年,預估用電成長率又驟降為1.7%,且好像打算不再多採購IPP。
台灣的經濟與能源部門,讓產業的用電需求予取予求。實際負責電力業務的台電,被呼之即來、忙著補缺口;又被揮之即去、白忙一場。各處的地方居民,則被嗅得商機的電廠開發商,搞得人仰馬翻、雞犬不寧。而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雲霄飛車式的大幅增、刪,實在說不上是有意義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