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環境部第2屆環委 「工程」領域學者史上最多

文:王子豪

環境部日前(9/1)公布第2屆環評委員名單,大量「環境工程」背景的學者,引發環保團體不滿,要求退回。我們依據教育部的「學科標準分類」,統整了歷年總共16屆的環境部/環保署環委名單,發現本屆環委來自「工程、製造及營建領域」學者是最多的一次,同時,今年的名單只包含4個學科領域,也是歷來最少的一次。

環境部(與改制前的環保署)的環評委員,每屆任期2年。21名委員中,7名來自指定的公部門,其餘14名則由民間推薦後,環境部遴選、部長核定後聘任。在環保署時代,共有14屆的環保署環委;改制為「環境部」後,屆數重新算,本月(2025年9月)起是第2屆的環境部環委。

歷年來的民間環委,大部分來自大專校院的學者。依據教育部「學科標準分類」第5次修正版,各大專校院的系所分類為11個學科領域。例如,名稱有「環境工程」的系所,通常就是屬於「07工程、製造及營建領域」(以下簡稱「工程領域」);而「動物」、「地質科學」…等,往往是屬於「05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領域」(以下簡稱「自然科學領域」)。

依據教育部的學科分類,本屆的民間環委中,有9人來自「工程領域 」,2人來自「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領域」,2人來自「藝術及人文領域」,1人來自「農業、林業、漁業及獸醫領域」。

依教育部的學科分類統計的歷屆環評委員背景

本表格依據教育部學科標準分類(五碼中的前二碼),分別為:

01教育領域、02藝術及人文領域、03社會科學、新聞學及圖書資訊領域、04商業、管理及法律領域、05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領域、06資訊通訊科技領域、07工程、製造及營建領域、08農業、林業、漁業及獸醫領域、09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領域、10服務領域、99其他領域。

不屬於學院的環評委員,列為「其他」。

 首長教育藝術社會自然工程農林醫藥服務其他
署1張隆盛  1241  6
署2蔡勳雄 1136   5
署3蔡勳雄1 146   2
署4郝龍斌1 235   3
署5郝龍斌  155 111
署6張國龍1  341  5
署7陳重信1  36 1 4
署8沈世宏  145 1 3
署9沈世宏  23511 2
署10魏國彥 124411 1
署11李應元 1264 1  
署12李應元 1126 112
署13張子敬1 1381   
署14張子敬  14611 1
部1薛富盛  127211 
部2彭啟明  2291   
平均數 0.30.31.23.35.60.60.60.22.2

今年(2025)的名單,有9名「工程」領域環委,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蔡英文第一任期的環保署長李應元是一個分水嶺,在那之前的環境首長,遴選出的工程領域委員,在4至6人之間。

而在李應元之後,蔡英文第二任期的張子敬,遴選過2屆環委,工程領域委員人數已提高到8人、7人。2023年8月22日,環保署改制環境部,首任部長薛富盛上任,不久後的9月1日環境部公告第1屆環委,工程領域的學者有7人。現任部長彭啟明這次,則遴選核定出了9名工程領域環委。

此外,在彭啟明之前的環境首長,遴選出的環委,都包含了5、6個學科領域。除了必然都有的「工程領域」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大專校院學者以外,還會有一些社會科學(地政、地理、經濟…等)、醫藥衛生(公衛、職安衛……等)、人文(考古、人類學…等)、農林漁(森林、獸醫…等)、服務(交通)等領域的學者。而現任部長彭啟明這次選出的環委,只來自4個領域,是最少的一次。

「環境工程」這個學門,著重在量化的評估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並以各種可行的技術,進行排放減少與污染防治。對環評來說,尤其在評估、縮小、減輕開發影響的面向上,至關重要。然而,環工領域的專家學者,能掌握多少人文、社會…等其它領域的議題,是一個問題。

此外,環境工程擅長於以技術來處理環境問題,卻一體兩面的隱含著「所有問題都能透過技術來解決」的意識型態。彭啟明部長主政下的環境部,史上最集中的選用環工學者作為環評委員,無非就是這種意識型態的表徵。「所有問題都能透過工程與技術來解決」,只有太軟爛的開發單位,沒有不能通過的開發案。

相關:環保署新聞稿〈環境部公正遴選第2屆環評委員,專長多元兼顧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