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民進黨張俊雄內閣須宣佈核四復建,到2011年福島核災,「廢核」聲勢因核安疑慮再起,這十年是反核四運動最低彌的一段時間;而因核四重件碼頭的突堤效應,造成福隆沙灘消失的議題,並與日益商業化的「海洋音樂祭」間的文化糾纏,成為這十年間,運動延續的主旋律,它的重要發動者,就是在福隆火車站前賣著泳衣雜貨的楊貴英。
然而,當時間快轉到2025年的此刻,對於已經年逾八旬的楊貴英來說,這些完全不是「歷史」,而是持續了三十年,從未中斷的現在進行式。無論在他眼中沙灘的消失,或者與台電、核四廠,從在地和身體的經驗,與各種專業數據論述之間的拉扯,其實正是戰後八十年來,從原爆受害者開始,慢慢將核污染的傷害,從隱匿晦暗逼向大眾視野的同一實踐方法。
20年前的2003年,趕在核四反應爐上岸前,為了回應地方與環團對於沙灘消失的質疑,行政院做過一次調查,確認重件碼頭造成的突堤效應,是鹽寮、福隆沙灘消失的原因之一,但是溝通還沒有真正展開,重件碼頭就持續趕工,迎接該年6月,核四1號機組的登岸。
20年後的2023年,「全國環境NGOs會議」頒發終身成就獎給楊貴英,藉著進總統府面見總統蔡英文的機會,楊貴英再提福隆沙灘流失,以及一直困惑不解的,核四已經封存,重件碼頭為何還不拆這樣的問題;經濟部的反應也一如當年,列管、組成驗證小組追蹤。
又兩年過去了,「科學方法」仍無法回應楊貴英的諸多質疑,經濟部和台電似乎又已經有了打算結案的味道,曾經努力地以穿透音樂祭喧囂的高音,支撐核四廠一天天被建起的十年,今天,福隆沙灘,以及似乎(我們實在不知道經濟部和台電在想什麼)已經失去存在理由的重件碼頭,卻似乎已難被社會所聽聞;於是,我們再次來到福隆,拜訪了精神矍鑠,甚至有些聒噪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