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豪
貢寮,有一條連綿3、4公里長的金黃色沙灘,北起鹽寮,南到福隆。
南端的福隆,自日本時期就開闢為海水浴場,中間一度由台鐵局經營,後交由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管理,現在則委託由BOT的福容大飯店經營。海水浴場、海洋音樂祭、沙雕節,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

重件碼頭為核四廠運輸大型機具之用,圖為2003/6/20,核四一號機反應爐載重建碼頭上岸的情形(攝影:孫窮理)。
北端的鹽寮,則因為選址在貢寮的核四廠,1999年動工興建了重件碼頭。
地方居民認為,重件碼頭造成的突堤效應,破壞了既有的沿岸流與輸砂平衡,導致鹽寮與貢寮沙灘持續的流失…
沙灘流失
這片沙灘養了我們家兩三代人。
人稱「阿英姐」的楊貴英,已經年逾八十,不只是在地人,在福隆海水浴場由台鐵局經營的時期,他就是台鐵局的員工、在這裡工作,後來在福隆火車站前開了一間小商店。對於這片看了一輩子的海岸,自然是如數家珍。

「阿英姐」楊貴英拿著放大列印的照片,質疑肉眼可見的沙灘發生崩塌的情形,這麼多年以來,他在現地觀察,拍攝了上萬張的照片,想要說一個沙灘消失的故事(攝影:王子豪)。
從政府要興建核四與核四重件碼頭前,阿英姐就擔心著會影響沙灘。而後,見到頭城因興建烏石港,導致頭城海水浴場的沙灘消失、只剩石頭,更讓他確信重件碼頭將一點一點的扼殺掉養活自己一家的沙灘。
走在沙灘上,阿英姐帶著我們從海水浴場,一路走到重件碼頭,並沿途介紹著沙灘的情況。
「之前『大黑礁』後面這邊,是沒有這條『空巷』的…」、「你看『涼亭下方』,那個就是崩塌的痕跡…」、「這裡又被大海『吃蛋糕』了…」講着講着,阿英姐不禁笑了出來,解釋「這些都是我自己命名的啦」!
刻在腦海與體感的在地數十年經驗以外,在意識到海岸確實開始流失以後,阿英姐也開始拍照記錄,至今拍了上萬張的照片。在幫照片命名、分類時,以及要向別人介紹時,阿英姐就依著直觀感受,為各個地標、現象創造了名字。
上萬張的照片,有些可以拿來比對、確認沙灘流失,或是沙丘崩塌高程下降的照片。但實際上,沒有對照組的照片更多。整個海岸那麼長,要拍哪裡?「例如很多時候,看到沙丘崩了,才去拍照,但就不會有崩塌之前的照片…」。

福隆沙灘的地標,被稱作「彩虹橋」的內河大橋,一度因為沙灘地貌改變,直插入海,而被戲稱為「奈何橋」(攝影:王子豪)。
就以遊客最多的福隆海水浴場來說,過去有要度過彩虹橋的「外灘」,以及靠福隆這一側的「內灘」。「外灘」的自然變化幅度原本就大,像一條舌頭一樣,每年每季都可能有變動,尤其像是有颱風的時候,經常就會變小很多,之後再慢慢變大。
但在興建重件碼頭後,外灘回補的能力似乎大幅減弱。像是2003年左右,外灘幾乎消失,形成彩虹橋直接插入海裡的異景,也震驚了社會與政府。
但現在的福隆海水浴場,「內灘」、以及再南邊一點點「東興宮」前的沙灘,現在只剩下薄薄的一小段,幾乎已經消失了。
「在地」與「科學」
除了在地觀察以外,地方居民也從過往相關報告、以及各種學術理論,試著解釋在這片海岸發生的事情。
鹽寮反核自救會現任的會長楊木火說,依據2003年核能四廠鹽寮福隆沙灘變遷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因為防波堤向外突出、延長,會使得沿岸流撞到堤防時變成離岸流,把漂沙往外海輸送,而東北方向的季節波浪,又會因為突堤效應,使得碼頭南側的沙灘縮小。
不過,依據台電的環境監測資料(核能四廠一、二號機發電計畫環境調查評析, 113Q4),到2024年12月,與核四重件碼頭施工前的1998年第二季相較,砂量未減少,甚至有少量的增加。
但台電的數據,卻有兩個問題。
首先,貢寮的沙灘,有過幾次的「人工添加物」,沒有被清除移走,也成為現在「沙灘」的一部分。包括台電的養灘,分別在2004年3月養灘25,180立方公尺、2008年5月養灘25,000立方公尺、2008年7月養灘10,000立方公尺,共計至少從外地運來了60,180立方公尺的砂子。
福隆沙灘也多次成為工程挖方「放置」的地點,包括一旁BOT的福隆飯店興建時,在此堆置了48,345立方公尺的挖方,而台2線相關工程,則在此堆置了約12,135立方公尺剩餘土。這些工程廢棄物成分混雜,包括了碎紅磚、碎玻璃、水泥塊。
也就是說,台電數據所顯示的,看似長年以來「略有增加」,但如果扣除掉這些已知的人為增添的約120,000立方公尺,實則是減少的。
台電並沒有承諾慣常性的養灘,事實上,在地人也不希望未來要靠養灘這種人為方法來幫沙灘續命,在地人當然不會希望,沙灘未來再被堆置廢棄物。未來,如果沒有持續的人為養灘、被丟廢棄物,沙灘恐怕更可能會嚴重流失。
更大的問題是,貢寮居民在意的,是整個貢寮灣的海岸流失情況。而在核四當年的環評報告中,提出來的監測範圍,也幾乎是整個貢寮灣,北起核四重件碼頭、南至福隆沙灘南側側的東興宮,南北約3公里、東西約2公里的一大片範圍。

但在台電公開的監測資料中,卻只用「A、B、C、D」4個區塊來顯示,範圍明顯的小了很多,甚至不包括福隆海水浴場的外灘、內灘、以及東興宮前。而這個,也涉及到阿英最質疑的問題。
阿英姐認為,隨著在海邊的沙,越來越多的被水帶走後,靠內陸、厚度更高的沙就會不斷的坍下來,部分填補了海邊的沙。所以要看沙灘是否流失,更關鍵的,就是要看靠內陸的沙的高程、厚度,是否有在降低。而阿英姐在長年觀察下,認為持續在崩塌、變薄的區域,就在台電畫的「A、B、C、D」範圍外。
對阿英姐來說,答案是明確的。他說,以前在福隆沙灘,幾乎看不到核四廠,視線中間會被沙丘擋住。但現在,核四廠卻一覽無遺。再以重件碼頭南側的鹽寮沙灘,「鹽寮講台」一帶來說,阿英姐十幾年前拍的照片,背景的沙丘比建物高出一大截,現在卻是略矮一些。
阿英姐一直希望,台電能在現在的「A、B、C、D」調查邊界設立柱樁,不僅是讓地方居民可以確認,每次監測的位置範圍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透過柱樁露出的情況,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靠內陸的高程厚度,有沒有減低,但台電卻不同意。
「他們都說要科學、要數據。我們怎麼會有什麼數據?我說要打樁、他們又不打」阿英姐憤恨不平的說。這不僅僅是「要」或「不要」的問題,而是在地經驗,與專家學者「科學、數據」之間的拉扯。
在環境運動中,這種「在地經驗」與「專家、學者、科學、數據」的對峙,並不罕見。在阿英姐身上,他提出的,是逾一甲子的生命份量。
注定無效的會議
竟然說沙灘沒有流失,我們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結論。

在彩虹橋上向北望向沙灘,遠處的核四廠防和煙囪清晰可見(攝影:王子豪)。
貢寮的沙灘流失,並不是新的問題,過去監察院也曾做過調查,並對台電、經濟部等單位做出糾正。
最近的波瀾,是2023年的「全國環境NGOs會議」。「全國環境NGOs會議」是自2004年開始,由數個民間團體舉辦的活動,民間團體們會提出自己關注的議題。經過20年的發展,現在每年約在4/22地球日,總統會接見全國環境NGOs會議的代表團體,並將團體提出的案件交由相關機關列管。
2023年的「全國環境NGOs會議」,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貢寮反核四的重要人物,楊貴英與吳文通。而阿英姐在意的貢寮沙灘問題,也被經濟列管,後續也邀集台電、環保團體、與阿英姐等地方居民,組成「驗證小組」追蹤後續情況。
不過,這個列管下的驗證小組,可能自始就注定不會有個好結果。
對於楊貴英來說,2023年進總統府見蔡英文時,帶著的是一個明確的認定「福隆沙灘持續在流失」,與一個訴求「拆核四重件碼頭」。
在「沙灘流失」的部分,2023年陳情完、案件交到經濟部手上時,當時的經濟部其實已經認定了「鹽寮福隆沙灘因防風林植生,造成視覺上沙灘寬度縮減」,只是「後續應採『現地驗證』以測量的方式,並邀請當地民眾參與,期望藉由參與驗證的過程,確認沙灘寬度是否受到防風林植生而縮減」。
白話一點說,經濟部的意思,大概就是說「地方居民的感覺是錯的」,只是「我們要再溫柔一點的方法,告訴他們,你們錯了」。
到2025年的3月底,包含地方居民、NGO、專家學者的這個驗證小組開了6次會。列管了兩年,經濟部與台電似乎想結案了。但傾向做出的結論,是「沙灘沒有退縮」,只是因為旁邊的防風林擴張、土方堆置佔用了林地等原因,造成「視覺上」沙灘變小了,這讓阿英姐完全不能接受。
我們詢問台電後,對於沙灘的情況,台電表示,已提送相關報告給經濟部,要等經濟部核定後,才能對外提供。
至於「拆核四重件碼頭」,或者「碼頭留著要幹麻?」這樣的問題,台電回覆我們,未來的規劃「以強化電網穩定及淨零電力設施為主,包含設置儲能電池及太陽光電等方向」,但「轉型計畫目前行政院尚未核定,且轉型必須配合相關都市計畫變更,台電公司將配合辦理」。
在沙灘流失的問題上,雙方已有相反的既定立場,而在保留碼頭的問題上,又給不出一個明確的理由。驗證小組再往下開、或者說自始,恐怕就已註定無法善終。
不能退後的位置
不過即使如此,吳文通卻覺得,現在的會議還是有意義的。
吳文通在2001年,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讓核四復工、貢寮反核力量最低迷的時代,擔任自救會會長十年,撐住地方反核的根。他對於政治,是既熟悉,又不依賴。
在吳文通看來,賴政府對於核四的存留,至今仍未定案。賴清德對於核能、核四的立場,一直是模糊的,而在此同時,政府高層身旁,什麼立場的人都有,既有反核人士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又有大力提倡核電的童子賢為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這些人,就像是賴清德用來測風向的角色。如果其中一股聲音消失了,政策就會往另一個方向走。
在這種情況下,吳文通認為現在的角色是重要的。就算不能往前走一步,仍然必須堅持的守在位置上,以自身的存在,最強烈的表達「我們不會退一步」的堅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