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
大潭藻礁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之間的拉扯,最終結果如何將在今天分曉。(攝影:宋小海)
7/3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決議,將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現差」退回:〈藻礁勝出! 環評專案小組建議退回「第三接收站」〉
「藻礁保育」、「三接」與「能源轉型」的關係,可參見:〈從大潭藻礁,看見橋接能源再生的路〉
環保署今天(9/12)下午環評大會,將審查中油在桃園觀塘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報告。7月3日,環評委員會專案小組經5小時討論,建議將「三接」案,應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若今天(9/12)環評大會依此做出決議,代表大潭藻礁、柴山多杯孔珊瑚可免於破壞,也代表著一年多以來,「藻礁vs.能源轉型」爭議可暫告段落。
異地復育、迴避到再修正
行政院長賴清德卻仍未死心,意圖做最後一搏,8月底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三接」將再縮小規模,力拚9月環評過關,如此才能趕得上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而中油也在8月27日向環保署提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開發面積縮小至23公頃,希望能迴避藻礁。
這已不是中油第一次因大潭藻礁、柴山多杯孔珊瑚而提出對策,第一次是去年(2017)底,中油希望將藻礁、珊瑚「異地復育」,遭民團批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異地復育不可行,農委會也提出質疑,之後,中油再提出「迴避替代方案」,意圖透過減少開發面積來規避珊瑚,但實際上未能成功迴避,環評專案小組也以「對藻礁生態系仍有重大影響之虞」為由,建議退回此案;這也是中油第二次遭「打臉」。
此次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是中油第三次嘗試,目標仍是「迴避掉藻礁、珊瑚」,但對民團來說,新的修正方案仍是對藻礁有影響。
天然氣發電是從國外透過船隻,運送低溫的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至天然氣接收站,經卸收設備輸送到儲槽儲存,使用時則利用氣化器將LNG昇溫成天然氣,再送至燃氣電廠供發電使用;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亦是如此,觀塘「三接」可分為工業區、工業港兩部分,工業港離岸建設,用於接收LNG,工業區於岸邊,包含儲槽、氣化設施等。
今年(2018)初的「迴避替代方案」,對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正,原本工業區有232公頃,內部除了9座LNG儲槽外,還水泥儲槽、沙石棧庫、對二甲苯、乙二醇、LGP(Liquefied Petroleum Gas,液化石油氣)儲槽等設施,等於是藻礁生態相當豐富的G1、G2、G3區域,都將被工業區覆蓋;「迴避替代方案」則是只留下「三接」的設施,並將LNG儲槽減為4座,面積大規模縮減到37公頃,避開大部分的藻礁。
工業港的部分,原本碼頭海堤長度2,860公尺,新方案則縮小至1,688公尺,也因新方案工業區大幅縮小、未與工業港直接接連,區、港改用一座棧橋連接。
工程對環境造成的衝擊
但此方案卻仍未能完全迴避藻礁、珊瑚,中研院學者陳昭倫說,之前中油有派潛水夫下去,棧橋預定地就有疑似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分布,而棧橋就算想移位置也沒用,那附近都是藻礁,也是柴山多杯孔珊瑚潛在的地點。
此外,就算中油真能讓建物不座落在藻礁、珊瑚頭上,仍會對生態產生嚴重影響;「 中油只要沒有把工程直接蓋在藻礁頭上,就覺得盡到保育責任,但在它家旁邊擾動,它就會被騷擾、虐待、死亡;生態一體的,沒有土覆蓋到它頭上,它還是會死掉」,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說。
同樣的道理,工業港雖然不在「珊瑚熱區」(但港口下方仍有藻礁),但人工建物仍會對珊瑚、藻礁產生嚴重影響;陳昭倫說,工業港離岸非常近,這麼大的建物在海上,就會引起海流、潮汐的差別,潮汐對藻礁的生存發育影響非常大,一旦港蓋下去,會改變藻礁原有條件,對藻礁來說,就是很大的危險。
陳昭倫說,目前海邊有些人工建物,如臨時碼頭等,已讓藻礁被沙子覆蓋,到時那個地方若有更多人工建物、工業港築堤,對海岸的影響會更加龐大。
那新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呢? 這個修正方案與迴避方案的差別,在於更加縮小開發範圍,將工業區從37公頃再度縮小至23公頃;能再度減少,是因為原本儲槽、氣化區都在工業區內,「修正方案」則將部分儲槽、氣化區遷至工業港內,使得工業港範圍不變,填海造陸區則多裝設儲存與氣化設備。
環評闖關,「三接」命運如何
「修正方案」方案雖看似再縮小面積,但「迴避替代方案」的問題卻絲毫沒有解決,如工業港、工業區仍用棧橋連接,而棧橋處卻可能造成柴山多杯孔珊瑚死亡,且工業港仍可能造成當地環境大變。
陳昭倫說,棧橋預定打錐子固定,錐子可能就造成整個橫向海流移動會改變,而工業港會影響當地海流,雖然中油有用模擬認為不會受影響,但很多條件是模擬無法做的,如目前當地的前場圍堤、臨時碼頭等人工建物,已造成大型漂沙讓藻礁受影響,被沙埋、侵蝕等,海岸受人工建物影響後是無法預測的,最好的替代方案,就是不破壞。
今天下午,「三接」的命運,就將在環評大會接受再一次的考驗;而就算「迴避替代修正方案」真的闖關,環團仍可以影響一級保育生物「柴山多杯孔珊瑚」違反《野保法》為由,向法院聲請勒令停工,甚至發起大規模抗爭,供氣時程是否能如賴清德期待的那麼順利,恐怕也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