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派遣歸零」到底有多好?  從「不是派遣」的中榮派遣工談起

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孫窮理報導

7月18日,行政院丟出「公部門派遣兩年內歸零」的議題(參考),8/2,院長賴清德更提出數字,表示現有的7千多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的派遣人力,將有9成轉為政府自僱人力(參考人事行政總處新聞稿);對於多年來備受批評的「公部門派遣」提出具體回應,這是好事,不過,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

「派遣歸零」行政院打算怎麼做?

回應外界對「公部門用派遣」的批評,2010年,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對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派遣做了調查,算出15,514人(2010/1/31,統計資料歷年統計),並以此為準,在同年8月訂定《行政院運用勞動派遣應行注意事項》,要求各機關減少派遣人力,之後派遣逐年減少,到了今年(2018年)第1季的統計,為7,238人(統計),僅為2010年時的46.6%。

因此,「減少派遣」是早已經有了的政策,現在的「派遣歸零」,也就是把減少的速度加快。

行政院的「零派遣」會怎麼做?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施能傑日前表示,原本政院所屬機關的派遣工,將依工作性質分為「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核心業務」將透過增加員額與遴聘臨時人員納入原先的派遣工。而「非核心業務」則由承攬的方式外包勞務(參見);2號,賴清德提出的數字,也就是在這個邏輯計算下的結果。

「派遣歸零」的影響是什麼?有沒有這麼厲害?我們從這幾年因為抗爭,被大家知道的台中榮總「派遣工」來看看。

前情提要

2013年,將派遣工契約改為「承攬」;2016年10月,中榮派遣工於換約之際,組成「台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報導),爭取受僱身份,該年底,勞動部以中榮有指揮監督之實,實質認定中榮簽訂的「承攬」約應為「派遣」(報導)。隔年4月,工會與中榮達成協議,取得年資與特休的保障:2017/4/18〈調解終成立 台中榮總派遣工取回年資、特休

台中榮總「派遣工」的抗爭

一般我們對「中榮派遣工」抗爭的認知,是2016年10月,中榮派遣工於換約之際,組成「台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報導)。榮總與勞務外包公司的約3年一簽,工會的認知,是2013年,中榮將與外包公司的契約改為「承攬」,認為派遣工受中榮指揮監督,如此的簽約方式是「假承攬、真派遣」,要求政府直僱。

台中市勞工局經過事實認定,認為這些「派遣工」在工作上受到中榮需要聽從醫院人員、配合團隊運作,實際上是「派遣關係」,勞動部也說,如果派遣工持續在同一個單位工作,派遣方需概括承受員工過去在中榮的年資;有關方的背書,2017年4月,工會與中榮達成協議,取得年資與特休的保障(報導)。

8月1號,工會召開記者會,批評行政院「核心」與「非核心」的分野,許多中榮派遣工的工作名目是「傳送業務(資料傳遞、換床單等)」,正是人事行政總處列出的「非核心業務」之一,擔心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實質派遣」又將變回「承攬」,使中榮再度逃脫僱主責任,工會也批評,「零派遣」只會讓「承攬」增加。

但是,行政院不是說了嗎?「9成轉為政府自僱人力」,這樣中榮「派遣工」是不是能轉成政府直僱呢?

其實,有一些事情,全部搞錯了,首先要確定的,是在行政院的定義裡,「中榮派遣工」真的是「派遣工」嗎?有在 人事行政總處公佈的7,238人裡嗎?

你說的「派遣工」,其實不是「派遣工」

很簡單,只要打開今年第1季的「派遣人數統計」看一下,中榮屬於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輔會用了派遣幾人?答案是「0人」,在工會認為「派遣轉承攬」的2013年到2016年,退輔會用的派遣幾人?「0人」,甚至2013年之前,他們還在「派遣」的時候,退輔會用的派遣幾人?對不起,還是「0人」。

也就是說,不管中榮「派遣工」認為的,2013年之前他們是「派遣」,2013到2016變成「假承攬、真派遣」,以及2016年之後,勞政單位所認定的「實質派遣」,在行政院的眼裡,他們從頭到尾「都不是派遣」;既然都不是「派遣」,這一次的「派遣歸零」和中榮「派遣工」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大家算是白操了這個心。

要找到中榮「派遣工」得去另一個地方,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勞務承攬」的統計(連結),2011年第一次統計,退輔會「勞務承攬」是4,489人(總數:35,680人),2013年第4季是4,454人(總數:34,491人),2016年第4季增加到5,250人(總數:38,674人),最新的2018年第1季再增加到6,420人(總數:41,754人)。

由於人事行政總處不斷強調,希望各機關不要採取「自然人承攬」的方式將業務外包;因此,公部門的外包,都是找到一間公司承攬業務,勞工受雇於這間公司。而所謂「實質派遣」的認定,就是勞政單位認為,在「機關」和「勞工」之間,存在指揮監督等勞雇關係的特色,因此以「派遣」視之,但這種認定,並不影響到行政院將其歸類到「業務承攬」的統計裡。

行政院的「大方」與「話術」

整個「派遣歸零」政策,只在「行政院所屬機關」,不包括地方政府、獨立的財團法人(公視、原文會這些),還有國營事業的派遣工,這些都不在「歸零」的範圍;即便如此,我們一開頭就說了,從「派遣歸零」到「9成直僱」的宣示,是件「好事」,假設真能落實7千多「核心人力」的直僱,也不錯,後續可以注意的,是改為直僱之後契約和勞動條件、過去的年資不是被承認,以及現有人力是不是直接轉過去,或者還要重新招考…等等。

但是,從中榮「派遣工」的例子,就可以知道,「派遣歸零」這個政策的影響,並不像社會的認知有那麼大,經過這一段時間來,行政院所屬機關帳面上的「派遣」,早已遠不及各種型態的「承攬」來得多。這也是行政院現在可以大方宣佈這個政策的背景。

社會對於「派遣」的批判,大概起於2004年,勞委會打算定立《勞動派遣法》,工會進行抗爭(參考),不過「反派遣」的真意,是對於各種在契約、勞雇關係上「非典型僱用」的批判,本來就不止於批判「派遣」這一個樣態。而行政院的「大方」,也不過是操作名詞定義的一個政治話術,各種政府「非典型僱用」的問題,也沒有減少了多少。

至於中榮的「派遣工」,2017年,在無法爭取到「直僱」的狀況下,暫時接受的「實質派遣」,未來只怕會因為「派遣歸零」,反而失去成為「真派遣」的機會,又讓中榮再次逃避僱主責任?仗恐怕還有得打;而這,大概也是4萬多政府「勞務承攬工」共同面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