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
原本打算要寫一個「2021年《焦點事件》十大新聞」之類的,後來發現,不管哪一個新聞,對我們來說,好像都並不停在2021年,而是不斷持續發展中;同時,我們對於「新聞」的思考,比較是隨著時間而延展,是一條線,而難以停格在哪一點上。
好比說,2021年的「公投」,並沒有被放進「十大」裡,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在「能源轉型」和「自由貿易」這兩條線上,在理解「珍愛藻礁」、「核四重啟」與「反萊豬」這三項公投的。也就是因為這樣,2021年的回顧,也同時成為2022年的展望,是一份2022年議題設定的備忘錄。
經過這個整理,大概也發現到了《焦點事件》這個媒體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打開、閱讀的方式,而2022,新一年的挑戰,除了這許多待追的事情之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希望和讀者們互動出一個能夠走進我們所關注議題的方法。
而如果你要問,只有三個半記者,這樣小的媒體,為什麼可以做那麼多事、又還想做更多,那老實地回答你,其實我們做不到,也做不好,我們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來做,而前提是,我們必須要「有錢」,新的一年不能這樣下去了,請支持我們:【發票捐贈愛心碼:1968】【信用卡月定捐】【單筆捐款(信用卡及超商、webATM)】【郵政劃撥:帳號50363139,戶名台灣焦點通訊社】【其他方式】
(十)美麗華
繼2018年1月罷工後,美麗華高爾夫球場工會因資方意圖以企業併購方式瓦解工會,引發從2021/5/11起,長達105天的罷工,這場罷工,撐過疫情三級警戒、創下歷史紀錄,使工會成員成功保住工作;但罷工結束後,資方仍於勞資會議選舉中,拒絕承認工會的代表性,對於這些持續打壓工會的動作,官方對此態度仍不明朗,事件將繼續發展大事記。
美麗華工會理事長黃文正於罷工期間,5/15到5/20,曾進行100小時的高空抗爭(攝影:歐碧薇)。
(九)社子
台北市長柯文哲想要在今年(2022)底前公告實施社子開發案的區段徵收,而闖關環評,2021/12/8,北市府環評會議中,環委已表態支持通過,但仍有濕地、污水處理廠、水理分析等爭議存在,而社子島自救會也持續抗爭,與市府進行一場時間的拔河,新的一年開始,社子開發案馬上將進入對決的關鍵時刻大事記。
台北市長柯文哲要在任內通過社子區段徵收計畫,於11/19,在市議會答詢時說,社子島「要輾過去」,引起居民的憤怒(攝影:歐碧薇)。
(八)南鐵黃家
2021/8/20,台南市警方對南鐵黃春香家進行第三度強拆,排除抗爭者、接管黃家。21號晚間,於黃家聲援者聚會時,在台南市警察局長方仰寧指揮下,連夜搶拆房屋,並以束帶壓制聲援者、事後並依《集會遊行法》提告,在執法過程中,並首先驅離在場的記者,種種作為,引發強烈的侵害人權爭議;到2021年底,經過四個多月,在暴力拆除下的黃家,重建仍困難重重大事記。
8/21,台南市警察局長方仰寧領軍,在黃春香與聲援者面前強拆黃家,驅趕記者、壓制抗爭者後,鐵道局以重圍離,將黃家範圍死死封住(攝影:孫窮理)。
(七)掩埋場
2021/1/5,為了阻擋坤輿垃圾掩埋場的試運轉,苗栗造橋鄉龍昇村居民在廠址前埋鍋造飯圍場,長達一年,2021/12/24,縣府又同意坤輿恢復試運轉,期限為33天,自2021/12/27至2022/1/28,期間最少要有連續兩天、各載運152噸以上的廢棄物進場,於是居民與坤輿展開一場為期一個月的圍場/攻堅的對決條目。
另一方面,2018年要在高雄內門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的可寧衛,也由其子公司大兆提出在馬頭山設置兼具養豬與廢棄物處理的「循環園區」,馬頭山居民兩度阻擋大兆的環評前說明會成功,2022年,雙方的角力,也將持續報導。
12/27,坤輿掩埋場企圖再度「試營運」,在場址前埋鍋造飯一年的龍昇村民,再度展開與廠商圍場/闖關角力(攝影:王子豪)。
(六)海淡廠
2021年上半年,台灣發生嚴重缺水問題,各大水庫見底,各地紛紛採行限水、停灌措施,這個危機,從5、6月份梅雨,到幾個帶來豐沛雨量的颱風來襲,至8月初終獲緩解;然而台灣的水情,對於高耗水的半導體等產業,是一大隱憂,在缺水期間,經濟部啟動新竹、台中緊急海水淡化機組,並預計在北中南各地興建大型海淡廠,除了台塑麥寮海淡將在今年8月啟用外,台南、新竹的大型海淡廠也進入環評階段,而海淡廠的滷水排放,造成環境與漁業的衝擊,也引發在地漁民的反彈;在這個缺水而耗水的島嶼上,故事永不會結束,今年,這些為了耗水工業而存在的建設與爭議將繼續延燒條目。
位於新竹南寮漁港邊的臨時海淡廠(攝影:王子豪)。
(五)科學園區
繼台南科學園區的五奈米、三奈米晶圓廠後,台積電設置二奈米製程的新竹科學園區寶山二期計畫,於2021/7/28通過環保署環評審查。9/1,南部科學園區橋頭園區,在地質生態等問題仍未解的情形下,通過環評;年底,12/23,竹科銅鑼園區增加廢棄物排放,也在未給居民等待二十年的「污水專管」承諾的情況下,通過環差審查。
近年,全球晶片荒造就疫情下台灣半導體代工的生產線的榮景,也儼然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或者被描述為國家安全屏障,而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資訊電子產業,對於這個自然資源缺乏的島嶼造成衝擊的反思,卻在一片「護國神山」的歌頌下,顯得越來越缺乏。
另一方面,從科學園區輻射而出的獵地、圈地、土地炒作現象,也使得地方政府對於園區開發趨之若騖,沿著科學園區週邊的交通建設、都市計畫等,助長土地的炒作,也已經成為「科學園區」現象下的另一場災難。
- 2021/4/1 〈【能源BOX】台積電用電有多兇?〉
- 2021/4/3 〈【能源BOX】「護國神山」的代價〉
- 2021/4/4 〈【能源BOX】台灣的用電量與電價在全球的比較〉
- 2021/4/5 〈【能源BOX】歷年電力消費比較:電子業高耗能〉
南部科學園區中,台積電的霓虹招牌照亮夜空(攝影:孫窮理)。
(四)台鐵改革
2021/4/2,台鐵太魯閣號撞擊由邊坡墜落的工程車,導致出軌,造成49死、247人輕重傷的重大事故,造成交通部長林佳龍因而辭職,行政院提出「安全」、「安定」、「轉型」三階段改革條目的目標,續任交通部長的王國材詮釋,第三階段「轉型」的目標為「國營公司化」,希望三年內完成。
然而,前兩個階段的目標,都還在陸續進行中,交通部卻在5/4就在尚未與工會協商的情況下,丟出台鐵公司化的條例草案,這個動作,連行政院都出面希望暫緩、與工會溝通。
而在實際的改革上,交通部加強了鐵道局的權責,除了將其地位為台鐵的監督單位外,事故後,也將台鐵在建工程的安全檢視及台鐵的新建工程,都交給鐵道局負責;實際上,鐵道局為近年推動高鐵與台鐵「立體化」沿線土地炒作的重要推手,未來《鐵路法》修法,也將朝向台鐵的「土地活化」以營利的方向發展。
這個所謂的「轉型」與大眾所灣切的「安全」問題,究竟是不是同一件事?以及「公司化」將如何發展?在新的一年,會是我們持續關注的重點。
- 2021/4/15〈公司化是什麼?救得了台鐵嗎?〉
- 條目〈交通部鐵道局是什麼?〉
- 條目〈台灣鐵路的監理機制〉
台鐵司機員於4/8,太魯閣事故後第七天,哀悼同僚,台鐵賴以傳承的司機員「師徒制」近年不斷縮水,讓人對台鐵員工與旅客的安全擔憂(攝影:孫窮理)。
(三)疫情下的勞動者
6月初,苗栗京元等電子廠爆發移工宿舍群聚感染,苗栗縣政府宣佈禁止全縣移工外出、而勞動部在6/6,宣佈全國移工「非必要」禁止移轉雇主,這些明顯歧視性的對外籍移工的針對性措施,隨著三級警戒結束(2021/7/12),但疫情下,移工缺工統計的衝擊,使得勞動部加嚴了移工條目「跨業移轉雇主」的措施條目(2021/8/29起)。
由於在「社福移工」與「工廠移工」間,勞動條件的巨大落差,2021/3/19因疫情停止引進新移工後,製造業雇主有需求,產生社福移工跨業移轉的動力,也增加了他們對雇主的談判籌碼,此時國家強烈介入干預勞動力市場與勞資協商。
- 2021/08/19 〈 疫情縫隙下,窺見國家的移工控制術〉
- 2021/08/29〈勞動部公告禁跨業轉換 移工禁錮措施,倒退十三年〉
- 事件頁〔移工〕
而社福類移工的缺工的威脅,這是長期漠視長照,以廉價的移工來支撐的結果,我們甚至不知道缺工是不是單純只是疫情的影響,未來的衝擊,也難以預料。1月18號,2022年移工大遊行,將以「自由轉換雇主」為主題。
在本勞,疫情對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與觀光、餐飲等產業蕭條,造成失業和無薪假;而如製造、物流,以及抗疫前線的醫療等產業,卻陷入過勞深淵,2021/6/4,勞動部公告四行業,可縮短輪班間隔,讓這種問題雪上加霜條目。
不過相較於這個已於三級警戒後一個月,8/27取消的公告,勞動部的「事變解釋」影響卻更大,1998年,勞委會曾解釋,「重大傳染病」為《勞基法》的「事變」,可以調整勞工每日「正常工時」加上「加班」的時間,法定的12小時,及1個月加班總時數46小時的上限;也可以停止「例假及休息日(七休一)」、「國定假日」及「特休」…也就是幾乎架空了《勞基法》所有關於「工時」和「休假」的規定。
疫情爆發之後,勞動部一再度重申解釋,但對工時與休假調整的限制、要件,乃至「事變」的期間等,沒有相關配套,「變態」成「常態」的作法,已經較2015年到2018年的「砍假」與「勞基法一、二修」,還要嚴重。
- 2021/8/16〈疫情冷凍勞權,威力遠勝「勞基法一、二修」〉
- 2021/9/14〈架空勞基法工時規範的「事變解釋」〉
因為疫情而陷入「出勤—檢疫」疲勞迴圈的空勤組員,在疫情的「3+11」政治口水下,他們與大眾安全息息相關的勞動權益問題遭到漠視與輕浮地對待,我們的社會,早晚有一天將為這種氛圍付出代價。
- 2021/6/8〈空勤組員「3+11」是怎麼回事?該怎麼看?〉
COVID-19 疫情下缺工現象,導致勞動部緊縮移工跨業移轉雇主的權利,引起移工的不滿,要求「自由轉換雇主」(攝影:歐碧薇)。
(二)自由貿易
2021/9/16,中國申請加入 CPTPP,跟著一週後,台灣也跟著遞出申請書,這裡面有多少國際政治與經濟貿易的算計,在各種自由貿易協定的「黑箱」下,很難被我們所知道。
「加入 CPTPP」幾乎已經變成一個在12/18公投裡面的一個「共識」,民進黨拿它來當作「反萊豬」公投的防線,甚至上升到台灣鑲嵌進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可移的前提;而對於萊豬進口的反對,也都止於食安問題,鮮見拉高到自由貿易,以及加入 CPTPP 利弊得失的討論;相較於2014年,318佔領立法院期間,對於「黑箱服貿」、「Z大於B」的批判,不可同日而語(其實也可見當時從來沒有真正對於自由貿易的反省)。
去年公投過後,萊豬進口取得更大的正當性,而早在2016年,民進黨二次執政之初,就打算開放,經過2018年公投,以及2019年「日韓仲裁」而受挫的「日本福島五縣食品進口」的議題,立刻跟著浮上檯面。
- 2019/5/29 〈日韓WTO核食仲裁:貿易、政治,與不在場的科學〉
不可否認的,近兩年《焦點事件》對於「自由貿易」這個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議題上的工作有些擱下了,以至於在去年公投期間,也始終不及反應,這當然是我們的失職,公投期間,對我們就這個議題再行補強的期待,我們也聽到了,這當是今年開始之後,就應該要立刻開始的重要工作。
(一)能源轉型
在去年公投裡,「珍愛藻礁」與「核四重啟」兩項,與「能源轉型」直接相關,而這似乎也成為這兩項公投不可疑的前提,導致接受這個前提的部份環保團體,在護礁公投上,採取了讓人難以理解的態度;事實上,這裡所謂的「能源轉型」,僅僅是在開發主義下,為工業發展進行大規模電源開發建設的裝飾而已。
尤其是在早已提前破產的「2025年50%燃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目標下,失控的天然氣與再生能源設備開發所造成的環境災難,與對農漁生產要素的破壞,在未來勢必越演越烈。
- 2021/5/5〈能源轉型責任 藻礁該擔嗎?〉
- 2021/5/6〈能源轉型 樓之既傾〉
缺乏計畫與目標的天然氣發電設施建設,帶來「燃氣成癮」的現象,除了一接、二接擴建正進行中,為了「頭過身就過」強行搶灘,而在經濟上不合理的「淺碟型」三接,擴建計畫在後面排隊,這也顯示出「外推方案」的虛偽性,而同樣「淺碟」,甚至是「孤島」的四接,以及切台中港割碼頭、以迴避對白海豚生存造成威脅環評的五接,到台塑麥寮,可疑的煤轉氣(六接?)計畫,在2022年,是必須密切注意的重點。
而更讓人感到不確定的,是目前還在台電手上的核四廠區,在「重啟核四」公投失利之後,將要如何退場?在「燃氣成癮」的驅力下,有沒有可能成為天然氣發電廠?並伴隨著足以造成鹽寮與福隆沙灘更大浩劫的天然氣接收港/站(七接)?
在地面型光電的發展上,在中南部六縣市的「環社檢核條目」陸續完成,大規模的「漁電共生」光電設施,在土地利益的糾葛下,會對養殖漁業產生怎樣的衝擊?而進度落後,卻已經造成西海岸漁場威脅的第二階段離岸風電,今年會有什麼進展和衝突?同樣已是放任狀態的第三階段大事記風場圖離岸風電開發,又會有什麼發展?
大約從2018年之後,我們發現到民進黨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的諸多問題,所以投下了相當多的力氣,希望能夠累積出一些觀察和批判的方法,也已經有一些累積,2022年,也將在這些基礎上繼續,同時也希望能夠生產出讓讀者更容易進入這一個複雜而重要議題的內容。
- 2021/12/9〈藻礁公投》問題在「開發主義」〉
- 2021/12/10〈藻礁公投》所謂「橋接」,接向何處?〉
- 2021/12/13〈藻礁公投》三接外推,淺碟接收站〉
- 2021/12/16〈藻礁公投》三接外推,如果它是一場騙局呢?〉
- 2021/12/17〈藻礁公投》政治凌駕/霸凌下的專業審查機制〉
- 〈三接與大潭藻礁保護大事記〉
- 〈反核四運動大事記〉
大潭藻礁與遠方興建中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儲槽與棧橋(攝影:孫窮理)。
香港
我自己和香港這片土地最後的接觸,是在2019年11月13號,前一個晚上,旺角彌敦道上遍地是路障和火堆,抗爭者打算在各地「開花」,拖住警方,以支援理工大學的抗爭,早上在尖沙嘴訪問完抗爭者,坐上渡輪到立法會採訪,之後帶著焦慮,匆匆忙忙趕往機場回台灣,而嚴格意義的「理大圍城」就從那一天開始,我錯過了,而那個時候,還不知道我將錯過多少。
2019那大半年,當時只有四五個記者(現在更少了)的《焦點事件》,差不多有三、四個月都有人在香港,主要的工作,是在我們「帶路博奕」的議題設定下,完成了這個系列的報導:
- 〈反送中・燃燒的香江》逃犯條例修法的表與裡〉
- 〈反送中・燃燒的香江》中國司法人權問題,觸動香港敏感神經〉
- 〈反送中・燃燒的香江》面對恐懼:群眾如何踏上歷史的舞台?〉
- 〈反送中・燃燒的香江》政治拉扯:和北京角力的22年〉
- 〈反送中・燃燒的香江》門戶地位:香港的鎧甲與枷鎖〉
- 〈反送中・燃燒的香江》基礎建設:港珠連結與新的戰場〉
- 〈反送中・燃燒的香江》不合時宜的提問〉
- 條目〈香港反送中運動大事記〉
當時的想法是,以這個系列作為一個理解香港議題的框架,之後繼續發展出我們觀看香港的方法,來日方長;不過,沒想到「來日」一點都不長,2019年底, COVID-19 疫情爆發,至今已經超過兩年了,對香港身體經驗,就停留在彌敦道的火焰與催淚彈的氣息裡。
疫情是阻斷我們持續關注香港議題的重要因素,2020和2021,整整兩年,我們無法再派人到香港,也難以透過這遙遠的距離繼續未完的工作,而2020年6月28號,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香港《國家安全法》條目,更成為阻隔香港與全世界接觸的一座大山。
2021年一整年,各種讓崩潰的消息傳來,在港版《國安法》下,香港政府先是對民間組織施壓,從香港教協、職工會聯盟、華人民主書院、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AMRC,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支聯會…一一宣佈解散,年底,刀口轉向媒體,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傳媒…也先後關閉。習近平政權以2015年之後,在中國鎮壓民間組織與社會運動的相同手法,在香港複製,其力道與速度,超出我們的想像。
去年,我們已經無力處理香港議題,只剩下零星的從台灣的聲援,以及「防中」呼籲的報導,不過這些對我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仍希望能夠把目光投注在這片在大國夾縫中仍奮力呼吸的土地上,不能讓工作停在這裡。
2019/11/12,香港旺角,彌敦道(攝影:孫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