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子豪
澳花村位在南澳鄉南端,居民主要是泰雅族與太魯閣族。雖然行政上,屬宜蘭縣,但在生活上,與之最近的聚落,是在出了村口、一拐上橋,位在花蓮縣的和平村。而在經濟上,這一帶的村群部落,幾乎都倚賴著台泥。
這裡最顯著的地標,有和平水泥廠、和平燃煤電廠,和新開幕的「DAKA 再生資源利用中心」;搭著近年「綠能」、「循環經濟」、「廢棄物處理」風潮,台泥擴展了相關的開發計畫,去年(2020)通過花蓮縣政府環差,將新設一座氣化爐、經營廢棄物處理事業;接著又將向環保署提出環評,提出擴廠計畫。
澳花村與廠區,僅一溪之隔,村長長黃聰明認為,台泥的回饋金機制不公平。他說,不可能阻擋政府政策,設置廢棄物處理設施已成定局,現在能談的就只是回饋。他解釋,過去台泥的回饋金約4成分給南澳鄉,其中再約有4成分給澳花村;但在未來的廢棄物處理,對象卻似乎將不包括宜蘭。黃聰明說,廢氣有一半會吹來澳花村,希望公平合理地對待。
楊純宜出生於和平村、成長在澳花村;在北部念完書,這幾年回到部落,他直言,「回饋金有多少真的用在族人、村民身上」?他更在意的是資訊不透明下,可能的健康環境問題,以及地方發展的困境。
「後面有50幾個礦場…」楊純宜指了環繞澳花村的群山,「和平溪舊俗稱大濁水溪,上面在挖水泥、大理石,水沒有清澈過」;唯一沒山的一隅面對著和平溪,顯目可見水泥廠與電廠的煙囪「廢氣、粉塵吹進來,被山包住、就吹不出去了」。
「以前還有一些農業,例如我們的枇杷曾經很有名,還外銷到日本」,但楊純宜說,地方的勞動力,最後都被台泥吸走,農業漸漸荒廢,現在地方必須高度依靠台泥。對台泥帶來的工作機會,他抱有很大的質疑,「正職的在地人其實很少,更多是在下包、關係的工作;工作內容更多是像開卡車、清爐灰等等」。
去年(2020)1月,水泥廠旁的「DAKA園區」開幕,宣傳水泥廠、電廠、及工業港等設施的友善,除提供「港電廠」參訪導覽外,也設有室內市集讓地方居民擺攤。楊純宜對園區的觀察是,2019年上半年以前,台泥剛提出要蓋廢棄處理設施時,地方反對的聲音還蠻多的;後來台泥就提出園區計畫、並在3個月內完工,說地方居民可以在裡面擺攤、賣東西。
「但來的人,絕大多數就是來上廁所、去那棟星巴克打卡、去那棟7-11消費。至於市集這棟,有聽說在裡面的人說,根本沒什麼生意,準備要離開了」。
目前環團已協助對氣化爐提出行政訴訟,楊純宜認為,水泥廠在歷年的變更下,增加了以各種廢棄物作為「替代燃料」或「替代原料」,去年的變更正式表明要進行廢棄物處理業務,正準備進行的擴廠,更打算成為廢棄物處理機構,這些影響應該要綜整評估,看看有沒有累加的問題,尤其去年通過的氣化爐,審查實在太過草率。
楊純宜說,他並不會訴求「台泥離開」,畢竟現實下,太多人靠台泥吃飯,生活還是要過,「但如果台泥真的如他們所說,對環境、社區友善,為什麼不好好來面對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