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枋橋西╱何地棲》大觀路社區的故事:聚合

板橋榮家旁,大觀路二段上超過50年的老社區,即將面臨被強拆的命運(攝影:宋小海)。

焦點事件記者林靖豪報導

日本時代的「枋橋城」與浮洲(圖片來源:1905年台灣堡圖)。

這張照片攝於1070年代,「婦聯一村」遷移後,未遷走的居民,在大觀路社區重建家園(照片提供:戚本忠)。

浮洲位在板橋的西南邊,兩側被大漢溪及其支流楠仔溝環繞,地形就像溪中間的一個島,故名之。

向西,過大漢溪是樹林、新莊,向東,過楠仔溝,則是過去「枋橋城」的城內,也就是今日板橋的市中心。從清代到日本,浮洲的產業都以農業為主,特別是種植甘蔗,板橋財閥林本源家族成立的林本源製糖會社,曾經在浮洲興建過小型糖廠收購甘蔗。

1901年,日本政府將縱貫鐵路的路線從三重、新莊,轉走板橋、浮洲地區,並在板橋設置車站,帶動板橋市街的繁榮發展,不過,市區的發展並沒有擴張到浮洲。從清代到日治,雖然僅隔著一條楠仔溝,這裡一直未跟上板橋市中心的發展,沒有成為都市的一部份…

我們要說的故事,便發生在板橋的這個邊緣地帶。

大觀事件

「這一戶過去住的是我們的老里長,他是外省老兵,人非常好,社區的人有什麼事,他都會出面幫忙,另外這一戶住著一個單身老兵,他走了之後,鄰居們把他的靈位移到中和圓通寺,我們一家人每年都會去那裡祭拜他。」

板橋復興里第三鄰鄰長戚本忠帶著我們走進板橋大觀路二段大馬路旁的社區小巷裡,沿著小巷一戶一戶地向我們介紹社區居民的故事。

「我們這裡從前是婦聯一村的福利中心,賣很多東西,非常熱鬧。」

戚本忠就像一部走動的社區史,社區家戶的大小事都記錄在他的腦海中,這也顯示了在這個僅有44戶的社區中,居民們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緊密相連在一起的。

小巷走到盡頭是一道紅磚牆,牆邊有一片由居民種植的盆栽組成的小小花園,植物茂盛地向上生長,就像纏繞磚牆生長的藤蔓,牆後緊鄰一棟五層樓高的純白公寓建築,嶄新的模樣,與社區裡的低矮舊平房形成強烈的對比。

「那是今年(2016)才剛重新啟用的板橋榮民之家,馬英九還親自參加剪綵儀式」,戚本忠繼續向我們介紹,板橋榮家成立於1968年,佔地4.62公頃,由行政院退輔會管理,6年前榮家啟動改建工程,將原本居住在裡面的榮民暫時安置到三峽、新竹、桃園等地的榮家,改建工程因包商倒閉、履約爭議等問題一再延宕,直到今年才完成,當初搬走的1千多位榮民,已經有7百多位過世,還能健康地搬回板橋的,只剩約1、2百人。

榮民回來了,但榮家外已經存在超過50年的老社區,卻即將要被拆除。

戚本忠與80幾歲的母親,被迫要離開他們住了幾乎一輩子的家。2010年開始,板橋榮家旁的居民因「侵占」國有土地的爭議,陸續被行政院退輔會提起拆屋還地、賠償不當得利的民事訴訟,結果全數敗訴。10月7號,是社區居民點交房屋或自行拆屋的最後期限,在這之後,仍留在社區的居民們,隨時可能收到法院的強拆令;當地居民將這起強拆案稱為「大觀事件」。

而「大觀事件」土地爭議的整個過程,其實緊緊扣著板橋浮洲地區與整個板橋的發展史…

浮洲的發展與婦聯一村

使浮洲地區開始走上現代化、都市化發展的關鍵事件,是1957年時,國民黨撤退來台後成立的婦聯會,在浮洲建造當時台北最大,共600戶的示範眷村「婦聯一村」。

婦聯會,全名「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由蔣宋美齡在1950年時成立,婦聯會的宗旨是「團結全國婦女以照顧軍眷,使其前線將士無後顧之憂而能專心抗敵」,而婦聯會在戰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透過從進口貨物中課徵的「勞軍捐」,在全台灣各地建造眷村,從1957年到1992年,婦聯會總共在全台建造了176個眷村,共5萬多戶,約佔全台眷村的5分之1。

婦聯一村再加上後續幾個眷村的進駐,使得浮洲地區的人口數大增,因此政府在這個時期,開始在浮洲興建基礎建設,包含設立中山實小、華僑中學、國立藝術學校(今台藝大),以及將日本時代曾經開設過的浮洲停車場轉為浮洲車站等,這些建設,成為日後浮洲發展的基礎,目前新北市的都市計畫中,就因眷村與學校,將浮洲定位為板橋的文教區,並在浮洲設置許多藝文園區。

戚本忠在家中回憶當年婦聯一村福利中心的盛況(攝影:宋小海)。

婦聯一村福利中心的形成

婦聯一村,是婦聯會建立的第一個眷村,具有模範的意義,蔣宋美齡希望將它打造成一個生活機能完整的眷村,不過當時浮洲還沒有熱絡的市場供應軍眷的各種所需,因此在婦聯一村當中,也設立了大禮堂、診療所、牛奶供應站、遺眷工廠、福利中心等設施。

其中婦聯一村的福利中心,可以說是眷村購買生活物資最重要的地方,婦聯會當年以共同投資的方式對外招商,如果要進福利中心做生意,需要繳交2,500元的投資費用給婦聯會,每個月再另交60元的租金,就可以在這裡做生意與居住,福利中心的設置,吸引了許多戰後來台隻身一人,沒有被分配到眷舍的退伍軍人投入。

戚本忠的爸爸,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婦聯一村。戚爸爸在國民黨撤退來台時,與在中國的家人失散,一個人來到台灣,因為沒有眷屬,分配不到眷舍,單身一人在新竹生活,得知婦聯一村招商的消息,戚爸爸將工作積蓄拿來付投資費用,在福利中心賣雞肉生活,也在這裡娶妻生子,就此落地生根。

「這一塊,是我爸爸以前賣雞肉的地方,後面是我舅舅賣豬肉的地方,再旁邊是我媽媽以前賣菜的地方,以前生意非常好」,戚本忠在自家客廳,回憶當年福利中心熱鬧的樣子,「隔壁是賣牛肉麵的,他們家的牛肉麵是附近最好吃的!」。

照片中低矮的房子,是最早期的福利中心的建築,因為浮洲地區水患議題,當地曾墊高土地,只剩這棟老房子還在原本的高度(攝影:宋小海)。

婦聯撤村,被留下來的福利中心

不過,婦聯一村的榮景不長,1963年9月,超級強烈颱風葛樂禮襲台,當時台北縣災情最慘重的地方,就是浮洲的婦聯一村、二村,眷村被水患摧毀,婦聯會將住戶撤遷到全台各地的其他眷村,僅僅6年的時間,這個號稱全台北最現代化的眷村就消失了。不過,婦聯會雖然把眷村遷走,卻沒有遷走福利中心的居民,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的福利中心居民們,在原地重建、修補家園,繼續做生意。

1970年代,板橋的工業開始快速發展,吸引來自全台各地的移民到板橋工作,浮洲成為許多城鄉移民的居住地,越來越多的新房子建了起來,不過,浮洲地區也出現許多新的、更大的市場,取代了婦聯一村福利中心的市場。而福利中心這個被留下來的聚落,在一些原居民搬走後,開始有些城鄉移民搬入,不同背景的居民在此共同生活,這個聚落見證了浮洲整個都市化的過程,直到2010年,行政院退輔會對居民提起拆屋還地訴訟,50年的老社區,即將面臨被剷除的命運。

究竟「大觀事件」的土地是怎麼變成國有土地的呢?為什麼國有土地爭議存在了50年卻未能解決?而退輔會又為什麼在近幾年開始對居民興訟?「大觀事件」的後續,請看本系列的下篇:〈枋橋西╱何地棲》大觀路社區的故事:離散

社區中有些房子已經交由退輔會查封,剩下的房子,也面臨強拆的命運(攝影:宋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