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焦點事件2017年度財務報告

《焦點事件》的財每個月都有報告(每月財報及捐款徵信),下面這個表可一目瞭然,完整透明地公開財務狀況,一向是我們的重要原則;這裡,就2017整年的狀況,作一些回顧。

 

2017年,餘絀為負的16萬多

2017年總收入是1,984,770元,總支出是2,150,839元,計算下來的年度餘絀是負的166,069元,收入比支出少16萬多。

前年(2016)8月底開始募款,4個月時間裡,由於是一個新的計畫開始,加上那時人事支出少,到2016年底,累積了55萬多的存款,到去年(2017)底,這筆存款還剩292,470元。

整個年度按月的收支情形,如下表:

在收支結構上,年收入除了92元的利息外,全部都是募款所得,在支出上,含勞健保勞退在內的人事費用,佔支出比為88.26%。

若把「月定額捐款」視作「固定收入」,「人事費」視作「固定支出」,年底這兩者還存在約5萬的「固定差距」,這個是我們從去年3月,編採人員發「七成薪」開始後,每個月收支都是紅字的基本原因。

根本解決的方法,其實也很容易看得出來,只要把「月定捐」拉高到和「人事費」差不多的17萬5左右,就可以從現在「基本虧損」的狀態,變成「基本平衡」的狀態;不過,從上表也可出,「月定捐」從3月的10萬5千,到12月的12萬5千,只成長了2萬,成長速度緩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9、10、11三個月,「月定捐」都還呈現「下挫」的局面,並不總是成長的;主要的因素,是我們的月定捐主要是以信用卡每個月扣款的方式,定捐者的卡片失效(如果是現金卡,帳戶裡餘額不足),定捐者沒有重填授權,是最主要的流失方式,其次,就是定捐者主動告知退捐,新進的月定捐追不上失效(退捐)的月定捐,就會使「月定捐」下降。

而9、10、11三個月有兩件事情是造成「月定捐」下降的主因;首先,是因為我們自己與配合廠商的疏失,提供給定捐者的email address錯誤,造成我們收不到「退捐」的信件, 發現修正錯誤後,累積的「退捐者」集中在這3個月,這一點得跟支持的朋友說聲抱歉。

而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這3個月裡,我們正在對未來的工作,進行長時間的討論和調整,原來募款的步調和節奏被打亂掉,在內部盤整的情況下,也沒有積極對外說明財務狀況、推動募款;目前這些討論已經漸漸有所定論,工作夥伴各安其職,12月,我們推出「帶路博奕2018」,這個(今)年度的工作計畫,在「日常報導」、「深度報導」,以及「計畫」三個部份取得平衡,調整腳步,重新出發。

今年度的規劃:三階段加強募款

2018年,有一個新開始,我們的工作人員為:

  • 孫窮理:綜合處理編採及行政、募款等事務,月薪29,400元(42,000元的七成),加上3,500元津貼。
  • 陳玥靜:行政事務,月薪28,000元。
  • 林靖豪、梁家瑋、侯百千:編採人員(林靖豪主抓計畫、梁家瑋及侯百千負責計劃性及日常報導),月薪24,500元(35,000元的七成),加上3,500元津貼。

在人事的開銷上,維持去年的「七成薪」,變動不大,不過從今年1月起,上面的5個人,都已經是「全職」的狀態,希望無論在個人或組織的工作上,能夠有所累積。

也就因為支出和去年差不多,去年的收支缺口,在今年一樣存在,因此,在「帶路博奕2018」計畫中,我們以12/8公佈計畫當日後,所增加的(月定捐╳12+單筆捐款)為計算基礎,算出要維持今年,在「七成薪」運作下的經費,尚須1,025,880元,12/8到1/5凌晨12點,進度達成447,134元(43.59%)。

不過,顯然這個目標是不夠的,在現有人力下,只有一人主抓「帶路博奕2018」計畫,勢必難有進展,這個計畫本身包括譯寫、邀稿、資料整理、網站建置、書籍出版,以及最重要的「出國採訪」各部份,還需要外部人力的協力,以及出國所需的經費,今年我們抓70萬的預算,也就是上面的目標,得達到1,725,880元,計畫的運作,才能夠正常。

以上兩個階段,我們希望在計畫公開後的3個月,也就是大約在2月初,農曆年之前達成,目前時間已經過了3分之1,進度只達成25.9%,已經落後,很需要大家大力的支持。

至於再往後,我們希望今年內,讓工作人員能夠脫離「七成薪」的窘境,領到與媒體業界相比,起碼沒有低太多的薪水,同時我們也可以承租一個辦公與聚會討論的處所,這個「全薪」的目標是2,925,880元。

重新思考這個媒體存在的意義

《焦點事件》的工作者,在開始工作的時候,或多或少有些社運的經驗,大多沒有媒體的經驗,很多事情,都是從頭開始學,今年,已經進入這個媒體的第4年、成為全職的媒體工作者後,「新手上路」已經不是藉口(這樣講,好像又太過謙虛,畢竟我們成立3年,已有兩度入圍台灣媒體界最重要的「卓越新聞獎」)。

我們很清楚,讓人願意支持的,只能是我們的成績,也因此,每一個對外的計畫、捐款的呼籲,都是一次「從內而外」的過程,先問自己「可以給人家什麼」、做出來,之後爭取支持;而這種邏輯,也正是我們以媒體工作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的核心精神。

在此也呼籲大家思考,在今天媒體的環境下,以下堅持的重要性:

它是「非營利」運作的;避開「點擊率」、「收視率」…等獲利的壓力,專注於議題梳理;主要經費來小額自捐款,來源分散,以去年為例,最大筆的捐款者,為分12期進帳的定捐者,捐款總金額為6萬元,佔總收入僅3%,避免少數「金主」影響獨立性。

我們不需把精神花在申請補助、結案這些工作上,需要做的,是釐清自己的工作重點,並以實際的成績,向社會說明。以「月定捐」為主的小額捐款,有「穩定」的特性,不過,目前是穩定地「低」,希望透過與社會的對話,讓這個媒體穩定地「成長」。

《焦點事件》關注社會運動的發展,也以此種與社會對話的生存模式,作為其本身「運動性」存在的基礎,它所號召的對象,已不是傳統商業媒體的「讀者」,而是有共同想法,希望把我們產製的內容,推向公共領域的人,從這個意義看,「捐款」不只是單向的支持,而且是一種「參與」的形式。

當然,現在它不夠大,「不夠大」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所有人的責任,我們負責生產內容,更多的人在捐款支持之外,也協助我們,把我們的訊息推廣出去,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人人都有參與這場媒體運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