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以不眠對抗不休:不讓縮短工時成泡影的法國大罷工

焦點事件編輯小組、特約記者陳品存、何友倫、林靖豪整理報導

隨著6月份歐洲國家盃足球賽的開踢,法國起於2、3月間,迄今仍然持續的大罷工,格外受到全球的注目。不過,這一場罷工,跟台灣最有關係的,大概是它源自於「工時」的修法;而回顧從2000年迄今,每被世人稱道(或恥笑)的「週工時35小時」制度,卻與台灣的「雙週84工時」到「週40工時」修法,縮短法定工時,卻無法將實際工作時間降下來,有著若干的共同的問題…

2015年11月,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宣佈法國政府即將修改《勞動法典》,以重新確定社會勞動權利;民調顯示,要修改這部過於繁冗為為人詬病的法國《勞動法典(Code du travail)》,有7成的法國人是同意的,而工會則抱持謹慎態度。不過,2月中旬,法國政府真的把草案端上檯面之後,反對的聲浪,立即被掀了起來,各大工會要求撤回法案,學生組織大力譴責;3月9日,在草案被提交部長會議審議的同時,法國總工會(CGT,Confédération générale du travail)、工人力量總工會(Force Ouvrière,FO)、全國學生聯盟(Union Nationale des Etudiants de France,Unef)發動全國大遊行,反對修法。

法國大罷工由法國總工會CGT最為主要的發動者,經過3月底「不眠之夜」的佔領運動後,快速昇溫。

大罷工以運輸及能源產業總為最主要封鎖的目標。

街頭的巷戰。

法國大罷工:反對工時改惡,衝撞運輸能源動脈

迫於輿論的壓力,法國政府於是再與工會、學生組織等協商,第二個版本草案公佈,卻無助於平息街頭的抗議,接著,反修法的行動,與另一股力量結合起來了,那就是逐漸昇溫的佔領運動:「不眠之夜」(Nuit Debout)。

與美國佔領華爾街、西班牙反緊縮運動類似,「不眠之夜」發起人是法國記者 François Ruffin;原先是串聯幾個重要的反對運動,包含反對興建機場、工人與固特異輪胎的鬥爭、教師反對教育法修正等。從3月31日起佔領運動進駐巴黎共和國廣場,引起了國際性的矚目;而「反修法」也成為其中重要的主題,4月28日,在多個城市中街頭抗爭升級,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玻璃、石頭,焚燒巴士,警方則出動催淚彈驅趕人群,演變為暴力事件,CGT和FO和Unef學生共同譴責國家暴力。

然而政府不為所動,5月10日,利用法國憲法第49條第3款,未經議會投票,通過了修法。 5月17日CGT和FO開始舉行全國罷工,呼籲上街與罷工,並進行堵路和封鎖物流區、港口等。

5月24日起全國共8座煉油廠的工人加入罷工,封鎖6座廠區,5月25日,法國政府被迫動用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因應。此外,CGT的核電廠工會也宣布加入罷工,導致全國共19個核電廠當中的16個受到影響,至少1座核電廠全面停機,阻斷電力供應。5月30日,法國航空公司(Air France)的機師經投票後,贊成展開罷工,加入自24日起的能源與交通業大罷工陣營。5月31日,法國全國鐵路也開始罷工,巴黎地鐵工會也隨即加入。

隨著歐洲國家盃足球賽的開始,這場牽動法國運輸、能源動脈的的大罷工,並未停止,參議院開始審查《勞動法典》的修正;到目前為止,CGT仍持續延長對交通與能源運輸的封鎖。

被掏空的「週工時35小時」

「愛罷工」,似乎已經成為世人對法國的刻板印象,不過很少仔細探究罷工的原因,這一次修法,到底修了些什麼?為什麼引起那麼大的反彈?得從2000年,法國社會黨的勞動部長Martine Aubry任內推動,被稱為「The Aubry Acts」的「週35工時」法案說起。

2000年1月1日,法國20人以上的公司全面實施單週35小時的法定工時,超過者必須支付加班費或是讓勞工補休;到了2003年1月1日,20人以下的企業 也必須比照辦理。這使得法國擁有全世界最短的法定工時;多數歐洲國家週工時上限是40個小時,英國更高達48小時。

此外,法國《勞動法典》也規定勞工在兩次上班之間,至少要有11小時的休息時間,且每週最少要有一次連續35小時的休息時間,通常是在週末。若單週工時超過 35小時的上限,或要求員工於假日上班,雇主都必須支付加班費。而法國勞動法規定的休假日也是全歐洲最多的,一年有30天,英國法定的休假日是28天,丹麥與挪威是25天,德國則僅有20天。

但是,這些規定,卻沒有達到縮短實際工時的效果,根據OECD的統計,2014年法國單週平均工時是36.1個小時,僅比英國的36.5個小時低一點,更高於德國的34.5個小時,而OECD國家的平均工時則是36.8個小時。也就是說,實際上法國勞工單週的工時並沒有真的比歐洲或OECD其他國家低太多,而且是高於正常工時規範的。

在「The Aubry Acts」開始實施的頭兩年,實際工時的確是縮短的,不過,到了2003年,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 PS)選舉失利,保守的政黨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UMP)執政,通過「Fillon adjustment(2003年人民運動聯盟的勞動部長François Fillon推動,故名『費雍調整』,Fillon在2007年後,出任法國總理)」,全面取消促進雇主降低工時的誘因,過去雇主若降低勞工工時,政府會補助雇主負擔的社會保險。新方案出爐後,降低工時的雇主比起維持39小時工時的雇主,獲得更少的補助金,此後,實際的工時,明顯地飆昇了起來。

新自由主義的社會黨?變形工時出絕招

魔鬼還真的是藏在細節裡,表面上的低法定工時,有面子,但法國工人卻需要工作得更長,沒裡子。

而這一次的修法,讓這個情形,雪上加霜,這次修法,在工時規範上,給予雇主更彈性的「變形工時」安排,在現行《勞動法典》下,若雇主要實施變形工時,必須與勞方簽訂團體協約,但新法將每週的工時上限提高到46小時,在一些特殊的狀況下,更可以提高到60小時,在3個月的期間內,雇主必須補償勞工的休息時間,以讓3個月內單週的平均工時維持在35個小時,雇主不需跟勞方協議。

兩次上班之間至少需讓勞工休息11個小時的規定,也將被廢除;此外,新法也將鬆綁勞工休假日與特休的規範,給予資方更大的協調空間;在加班費方面,新法則規定,雇主得以與勞工協議支付低於法定規範的加班費。變形工時與休息時間、休假規範、加班費的放寬,不但將使勞工面臨更密集的工時,彈性的勞動時間安排,也使雇主得以迴避加班費的支付或聘僱額外人力的成本。

雖然,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所領導的社會黨,2012年擊敗了薩科奇(Nicolas Sarkozy)的人民運動聯盟,取得政權,不過,這一次修法下來,批評者直接將他批評為「法國的柴契爾」,認為他在法國推動「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圖利企業、削弱工會力量、剝削勞工權益。

總工會:台灣工人的最大弱點

在法國,被寫入《勞動法典》、具有全國性談判資格的總工會有5個,除了CGT和FO之外,還有法國工人民主聯盟(Confédération française démocratique du travail,CFDT)、天主教工會聯盟(Confédération française des travailleurs chrétiens, CFTC)、法國職員工會-管理人員聯合會和執行人員總工會(Confédération française de l'encadrement - Confédération générale des cadres,CFE-CGC);這幾個工會,在這次罷工所採取的步調也並不一致,尤其是與CGT並列法國兩大總工會的CFDT的態度,是相當保守的。

而在台灣,傳統的「全國總工會」、「台灣(省)總工會」等,原本皆為國民黨系統所掌握,1998年,「全國產業總工會」以一個體制外總工會之姿成立,2000年獲得民進黨政府承認,但其理事長黃清賢、盧天麟等,隨即在國家以國策顧問、立委、勞委會主委等名器授受下,失去抗爭立場;而2000年「84工時鬥爭」、2002年「反健保雙漲」已成各總工會最後的抗爭身影,它們早已經成為政權獲取政策正當性的橡皮圖章,與工人階級的利益分道揚鑣。

更荒謬的現象是,在與政權交相賊的誘因下,各種「全國性總工會」於雨後春筍般冒出,每逢全國性的基本工資調整、勞動法令修改時,勞動部便拉出這些總工會頭人排排坐,為其口中的「勞資對話」背書,這些「總工會」跳樑於官、資的股掌之間,無論在工人的組織及代表性上,早已失去作用,對比法國的工時鬥爭,這是台灣工人階級最為無能為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