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
樂生在陽明:醫病生活文物展。(攝影:梁家瑋)
樂生訪調隊繼去年(2018)在樂生舊院區大屯舍舉行「病行:醫路樂生」文物故事展,展出樂生院院民口述故事、舊有文物,今年(2019)跟陽明大學合作,舉行「樂生在陽明:醫病生活文物展」;與去年相比,今年展覽有放入許多漢生醫療史、病史的歷史故事,參觀者更可以「親耳」聽到院民訪談錄音,並透過影片,「親眼」看到1970年代樂生院的樣貌,展覽時間至11月29日。
整個展覽可溯源至十多年前,2005年起,青年樂生聯盟每年舉辦以環境整理、醫療訪調為主題的「工作坊」,當時因樂生院方、公部門放任舊院區「非續住區」漏水傾頹、不予修繕,「工作坊」參與者自行清理房舍、粉刷油漆,並進行醫療訪調、確定院民的實際需要;到了2017年,一群長期參與工作坊的成員組成「樂生訪調隊」,更有意識的進行口述歷史與文物整理。樂生訪調隊召集人巫宛蓉表示,訪調隊在訪談過程中,整理出非常多書寫與物件,開始想說可以用什麼方式呈現,這兩年的展出比較像訪調隊的階段性成果展現。
在去年與今年的展出中,都有許多院民口述故事、漢生病醫療史,但兩次相比,今年的展出更著重在醫療史、病史的部分;巫宛蓉說,今年策展考慮到來看展的較多是陽明生醫科系學生,花較多心力在病史、藥物等部分,希望大家不要僅用條列方式認識歷史,而是希望看展的人能知道漢生病的歷史脈絡、跟殖民國家治理之間的關係,如大家當時相信漢生病是傳染病,不是在顯微鏡底下看到細菌,而是有一個比利時神父得病死掉,大家才承認這是傳染病、「我們高尚的白人」也可能得這個病,更促成隔離政策的發生。
雖然院民訪談故事較少,但此次展覽也有上次展覽沒有的部分;巫宛蓉說,去年展出的大屯舍沒水沒電,今年展出水、電、燈光不用擔心,所以這次展覽有放院民的口述錄音,且剛好在策展前一星期,華視的「16釐米膠卷影像出土計畫」發表1970年代在樂生院拍攝的影片(參考),陽明老師馬上與華視討論授權,讓完整影片在此次展覽放映,網路上發布的影片只有兩、三分鐘,但展覽中有十多分鐘的版本。
「樂生在陽明:醫病、生活文物展」將展至11月29日,每天上午11時至下午6時,展出地點為陽明大學藝文展心中,此展出許多經費來自陽明校友捐款;11月30日下午5時,樂青會在樂生舉行「牽手護樂生,點亮樂生路」行動,希望社會大眾與樂青一起走入樂生,在山坡上牽起手,一起為百名院民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燈,陪伴彼此走出樂生之路,樂生重建的最後一哩路。
2018年在樂生大屯舍的「病行:醫路樂生」展覽。(照片來源:樂生訪調隊)
2018年的展覽在樂生舊院區的「非續住區」,現場沒有水電。(照片來源:樂生訪調隊)
此次樂生在陽明的展覽特別著重漢生病史。(攝影:梁家瑋)
現場展出舊樂生文物。(攝影:梁家瑋)
現場也可看到舊樂生照片。(攝影:梁家瑋)
看完展後觀眾將感想寫成小卡。(攝影:梁家瑋)
樂生在陽明:醫病生活文物展。(攝影:梁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