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核四燃料棒下月運出 廢核平台:供電已漸趨穩定,勿讓核電復辟

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

廢核平台要求終結核四,走出能源轉型下一步(攝影:梁家瑋)

核電終結,最後一役

核四燃料棒運出,被認為是核四廠確定終結的重要象徵,也是擁核派與反核派最後角力的戰場,參見報導:〈核四燃料運出損失80幾億?怎麼看?

核四燃料棒預計7月運出國的計畫,引發核電幫、前朝政客的強烈批評,包括前總統馬英九、前行政院長江宜樺都表示「2025非核家園不可行」、「核四燃料棒運出國將造成缺電問題無法解」,昨日(6/28),蘋果日報亦在頭版強調「缺電噩夢」、「綠電不穩」;今日(6/29),全國廢核平台再召開記者會,破除對綠能、供電的「錯誤迷失」,平台強調,台灣供電已漸趨穩定,台灣未來需要的是能源轉型而非核電復辟。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指出,過去兩年電力確實較吃緊,但今年(2018)6月許多歲修機組開始上來後,每日的「備轉容量率2477-002」大概都有5、6%以上;他說,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備用容量率2477-001」會越來越高,照台電官方能源計劃推估從2019年開始,沒有深澳電廠的情況下,每年都能穩定在14%以上,就算馬英九來計算也是相同結果。

洪申翰說,2017世界核能產業報告表示,「辯論已經結束,核電將被太陽能與風力所取代」,上週亦有報導,我國離岸風電競標破盤價,每度2.2245比電價還低,這些報導、數據都一再打臉核電幫的說法;他說,兩年前太陽光電尖峰貢獻只有20至30萬瓩,今年已到120萬瓩,增加約4倍、等於核二廠一個機組,若馬英九在福島核災後,不是像現在一樣唱衰綠能,而是極力發展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對台灣能源的貢獻肯定更大。

馬英九日前表示,若要吸引投資,投資環境要好,台灣能源配比改成「一二三四」,綠能10%、核能20%、天然氣30%、燃煤40%,才能保證不缺電;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回應,馬英九所謂核能20%,只有在核一、二、三都延役,核四啟用的情況下才可能,但核四只是較晚建,不是「比較新又比較好」,過去就有自行變更設計、淹水、電廠全黑等問題,安全性這麼差的電廠真要重啟?

「開放台電」計劃發起人郝明義指出,馬英九表示台灣投資環境近兩年因缺電而惡化,缺電讓來台投資外商減少,但馬英九執政時台灣吸引外國投資就在全球末端,2011年時台灣連北韓都輸,2017年外國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卻是近十年的第三高;「不要核四五六運動」發起人柯一正說,重啟核四將產生更多無法處理的廢燃料,如果有必要,運動將重回自由廣場。

Tags

註解
  1. 「備用容量」指的是:系統在各發電機組正常發電情況下,可提供的最大發電容量(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與每年的「最高小時用電量」(系統尖峰負載)的差額,可用來衡量每年之供電充裕度,其計算公式為:「備用容量=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系統尖峰負載」。而備用容量率,則為「備用容量」佔「系統尖峰負載」的比率,以「年」作為計算的區間(參考)。

  2. 「(尖峰)備轉容量」指的是「系統每天的供電餘裕」;計算方式是「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備轉容量率」則是「備轉容量」佔「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的比率;其中,「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是「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減去當天歲修、故障各機組的供電能力所得的數值;每天都會有一個「備轉容量率」的數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