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藻礁能不能移? 農委會審過再說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評被打槍

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

環差會議主席李堅明。(攝影:梁家瑋)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今(10/26)天在環保署舉行環差專案小組會議,發生重大轉折。由於預定地的大潭藻礁,有一級保育類生物「柴山多杯孔珊瑚」,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不能「騷擾、虐待、獵捕」,否則將有刑事責任,但經濟部卻置之不理,並一再對外表示可「移地復育」。會議上,多數委員認為生態資料不足,不宜繼續審查,最後專案小組主席李堅明裁示,改為交流會,待農委會確定此開發案是否合法,或中油規劃其他迴避替代方案後,再行召開正式會議。

「柴山多杯孔珊瑚」於今(2017)年五月由農委會公告為《野動法》第一級保育類生物,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瑩指出,大潭「柴山多杯孔珊瑚」數量稀少,顯未踰越環境容許量,而中油移植是為「開發」,非基於《野動法》上的「學術」或「教育」,此開發案根本不能進行;在審查會議上,中油副總經理方振仁表示,中油會依《野動法》,提交移植復育計畫給農委會審查。

與會環評委員對中油的「異地復育」計畫提出強烈質疑,環員鄭明修說,異地復育不可行,全世界沒有一個珊瑚異地復育成功的,因為移到其他地方的生態會完全不同;環員劉靜榆則指出,若中油真想進行珊瑚移植復育,至少要花十年,前面兩年進行可行性計畫,再兩年瞭解生殖機制,之後再花四到七年養殖。但她也說,台灣過去移植計畫失敗的主因是颱風,「很明確你即使花十年也無法成功,為何要花時間審不可行的計畫?」。

農委會尚未對大潭「柴山多杯孔珊瑚」,依《野動法》第10條提出保育計畫,而目前環團方與中油方對當地藻礁的調查相差甚遠,若照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綸調查,大潭應有23個柴山多杯孔藻礁群體,中油做的調查卻只有9個群體,而農委會則尚未對此進行詳細調查,若照農委會代表說法,需一年才能完成調查;會議上,有環評委員指出,中油的藻礁生態調查資料「完全不合格」,環團則認為,應等農委會詳細調查結果出來,確定保育計畫後,再進行相關會議。

農委會代表表示,農委會將依職責進行生態研究,調查可與環評平行進行,至於未來環評是否參考農委會研究成果,農委會沒有意見;李堅明亦認為,環評委員會審查案子有自己的程序,主要針對開發單位提供的資料進行審查,過去未曾有主管機關沒調查,就無法審,若開發單位資料不足,反而是開發單位不利;但在環團要求下,李堅明一一詢問委員看法,多數委員認為現有資料嚴重不足,且恐違反《野動法》,十位委員中,有六位不贊成繼續進行會議。

此外有環評委員建議,開發案應避開藻礁、不跟保育類動物重疊,亦有委員提議,接收站可採離岸接收站,再往海面推一些,如此藻礁區與工業區可並行不悖;經濟部次長、中油代理董事長楊偉甫說,離岸接收站等在技術上有可行性,但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建造,是要配合能源轉型政策,接收站有配合供氣與發電量需求的時間表,若環評不接受,替代方案就須重新研擬,將牽涉到能源轉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