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314決定一刻】再處理:不合理的可疑方案

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報導

台電提出「再處理」跨境運送用過燃料棒的招標案,想要為核一廠續命(相關報導),到底再處理是什麼?擁有運出燃料棒經驗,也曾經計畫興建再處理廠日本經驗,非常重要,焦點事件專訪了來台參加福島核災四週年紀念活動的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代表伴英幸,希望釐清這一個卡在複雜的國際政經、軍事情勢下的技術,希望由此窺見過去我們視野中,不容易看見的核工業面向。

IAEA(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態度,是反對核子武器的擴散,但是支持核能的和平運用,但是我認為,他們應該改變這個立場。

不合理的再處理技術

核能是沒有和平用途的。

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代表伴英幸。(攝影:孫窮理)

當記者問及環團認為「再處理」造成核子擴散,台灣的原能會回應IAEA有INFCIRC(全面保防協定)(原能會「澄清」)監督時,伴英幸直接了當地這麼回答,「核電與核武本來就連在一起,核電本身就在生產核武的原料」。

為什麼一提到再處理,就會聯想到核子武器,這得從再處理技術諸多「不合理」的疑點說起。

所謂再處理技術,就是把用過的核燃料用分離和純化技術,將其中的鈽與鈾分離,再將剩下的核廢料,以玻璃固化後,裝入不鏽鋼桶中。所有這些再處理完的核廢料,都要送回到日本。再處理過的廢料有沒有「減少」,可能可以從重量、輻射量、和體積幾個方面來看。

伴英幸說,過去日本總共送出了5,700公噸的用過燃料棒出去,其中2,900公噸到法國,收回了1,310束處理過後的核廢料,若一束以500公斤計,2,900公噸大約剩下655公噸,其中大多數是用以固化的玻璃的重量。重量減輕不少,但是這些核廢料的輻射量完全沒有減低,他說,再處理過的核廢料表面的輻射量是每小時1,500西弗。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我們以輻射一次照射的致死劑量4西弗來計算,一個人站在這個核廢料旁邊,不到10秒鐘就會立即死亡。

產生大量核廢料

而再從體積來看,伴英幸比較,1.5萬立方公尺的燃料束,送回來再處理過的核廢料,體積大概是0.6萬立方公尺,體積是變小了,不過除了出去和回來的和廢料體積比較之外,還有其他的東西。「法國的法律不允許外國的核廢料留在法國」,伴英幸解釋,所以再處理過程中,受到輻射污染的所有東西,都要打包,送回日本,包括再處理工廠也需要拆除,將受輻射污染的廢料送回去。

如此,就有5萬立方公尺運作過程中產生的核廢料,以及4.5萬立方公尺拆除廠房的核廢料,合計是9.5萬立方公尺。

再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核廢料體積比較,其中具輻射性的核廢料都需要送回日本,圖中的單位為立方公尺。(資料提供:伴英幸,製圖:劉耘)

變多?變少?這種問題好像沒有那麼準確的答案,不過,你找不到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廠,跟這些核廢料是2,900公噸、1.5萬立方公尺,還是665公噸、0.6萬立方公尺,好像沒有太大的關係,更何況,這個過程中,又產生出數量如此驚人的低階核廢料。再加上,再處理的花費是驚人的天價,這怎麼看,都不是個聰明的想法。

全球已無將燃料棒送出國的契約

談到花費問題,伴英幸說,日本在再處理上,到底花了多少錢,是不清楚的,9間電力公司都是私營企業,無法準確掌握他們的成本,不過,既然是私人企業,又怎麼會做冤大頭,去做這個賠死人的生意呢?伴英幸說,日本政府對此有高額的補助。這是日本的政策,因為政府自己想做再處理。

現在從法國運回日本的核廢料,都放在青森縣的六所村,而本來日本政府打算在這裡設立再處理的工廠,不過,這些都是過去式了,在1980年代送出去的核廢料,現在都在陸續送回到日本的階段,在那之後,再沒有送出的計畫,設立再處理工廠的計畫也停了,事實上,不只是日本,1980年代以來,設立再處理工廠的國家,有法國、俄羅斯和印度(還有一個是中國,不確定有沒有)。

「不過,他們現在都只處理自己的核廢料,跨國運送的處理計畫,現在已經沒有了」,伴英幸說,現在還存在在世界上的再處理契約,都是在「運回」的階段,已經沒有任何一個正在把用過燃料棒往外面送的契約。為什麼會這樣?「日本政府願意承認的說法,是成本過高」,伴英幸說,當然,這是「願意承認的說法」;不過,在這個說法的背後,有沒有其他的因素呢?

核工業循環與核武陰影

除了核廢料之外,再處理的「產品」,就是高濃度的鈾和鈽,是製造核子武器的原料;日本送到法國再處理後,鈾和鈽做成MOX(混和氧化物燃料  Mixed oxide fuel)燃料,2011年,福島核災期間,其中三號機就是使用MOX燃料,才讓世人認識到,日本已是世界上除了法國之外,第二個使用鈽燃料發電的國家,同時也讓人懷疑,日本是否已經在利用這些技術,偷偷地,或在美方默許下,發展核子武器(相關報導)。

美國和中國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伴英幸說,他不清楚中方的立場,而美國的官式態度則是,承認日本可以利用MOX燃料發電,但是不能夠擁有沒有明確使用用途,多餘的鈽。用過燃料棒的再處理本不是什麼新的技術,從它的成本、後續產生的核廢料問題等問題來看,根本不是一個解決核廢問題的適格方案,再處理,也就只能放置在核電、核武共生的「鈾循環」產業鍊中理解。

核工業的鈾循環。(資料來源:2013/07苦勞季刊,製圖:孫窮理、陳韋綸)

在國際政經、軍事的情勢作用下,《全面保防協定》有多少作用,本屬可疑,台電若一腳淌進這攤混水裡,台灣將立刻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現在還採取跨境再處理、把燃料棒送出去的國家。而如果這麼作,只是為了暫時處理核一、二廠燃料棒無處可去的問題,恐怕很難被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