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開始,各國之間採用「金本位制」,各國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該貨幣的含金量或可兌換的黃金。換句話說,各國間其實是以黃金作為交易與清算的工具。
由於金幣仍會磨損,直接以金幣進行交易越來越少,慢慢變成用可兌換黃金的貨幣取代金幣。另外,由於有些黃金存放國(eg:殖民母國)掌握黃金存量,漸形成只有存放國的貨幣可以用一定比例兌換黃金,其他國(eg:殖民地)的貨幣只能先兌換成存放國貨幣後才能兌換為黃金。
上述方式為「金匯兌本位制」,由於其他國家一定要取得存放國的貨幣才能取得黃金,使存放國的貨幣變成國際上交流與貯藏的強勢貨幣,再度強化黃金存放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4年7月美國邀集其他43個西方國家,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列敦森林公園」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稱為「布列敦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
會議協定包括成立國際貨幣組織、世界銀行,並在美國主導下建立了全球性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就是「美元與黃金掛勾、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兌換方式,並明訂一盎司的黃金價格(官價)是35美元。這時雖仍為金本位制,但國際上開始以美元作為交易的主要貨幣,漸形成「美元本位制」。
然而,1960年倫敦黃金市場價格不斷上漲,促使市場大量以美元兌換黃金,導致美元大幅貶值,形成第一次美元危機;1968年經濟危機導致各國黃金需求提高,美國黃金儲備流失、美元大幅貶值,形成第二次的美元危機,使得一盎司黃金35美元的官價無法再維持。1971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停止美元對黃金的兌換,布列敦體制宣告終止。
即便布列敦體制結束,但是將近30年以美元兌換黃金的結果,是讓美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結算貨幣和外匯交易手段的國際貨幣。在這種體系下,各國中央銀行透過外匯市場換取美元,再進行國際交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