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的協和電廠位於基隆市基隆港西側,1970年代開始興建,設置了4部各500MW的燃油發電機組,自1977年開始陸續商轉,其中1、2號機在2019年除役、3、4號機在2024年除役。
隨著舊燃油機組除役,台電規劃在原址改建天然氣發電機組,並規劃在當地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四接)作為天然氣氣源。
協和舊機組燃燒重油,污染較為嚴重,因此地方居民多不反對改建為污染程度較低的燃氣機組。主要的爭議,在於興建天然氣接收站,需要填海造地、及防波堤,對海岸與海域的破壞。
來源:台電簡報
規模及爭議
協和改建及四接計畫,2018年提出的原規劃是填海29.25公頃,興建4部各1,000~1,300MW的天然氣機組,並興建6座各16萬公秉的儲槽參考。由於受到質疑,台電2019年將規模縮小,填海18.6公頃,並只只興建2部各1,000~1,300MW的天然氣機組,及2座各16萬公秉的儲槽參考。2022年,台電再提出「東移」方案,填地面積縮小至14.5公頃參考。
第一部機組預計2027年商轉,接收站預計2032年完工,期間將以浮動式接收站(FSRU)供氣。
2018年4月18日,環保署第329次環評大會簡報。
由於台電自願進入二階環評,該次直接送進大會決議進入二階環評。
2021年11月1日的第三次專案小組,要求補件再審後,環評書件中即新增了「東移方案」。本條目編輯(2022/6/7)時,尚未進行第四次專案小組審查,台電尚未正式對外說明東移方案。
質疑者認為,即使要改建為燃氣機組,也不一定需要填海造陸,應該能以陸域空間興建天然氣儲槽,或以海管、陸管等方式作為天然氣來源。由民間團體、市議員組成的「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成員2022年6月1日宣布,啟動反對填海造陸公投報導。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左下角工作室、看守台灣協會、時代力量基隆黨部、社團法人野薑花公民協會、永續海洋外木山工作室、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基隆市野鳥學會、基隆永續發展實踐青年行動聯盟、綠黨北北基黨部、基隆市議員王醒之、張淵翔、陳薇仲辦公室。
經濟部強調協和電廠有必要性,次長曾文生表示,隨著核一、核二、協和舊機組除役參考,北部地區會少掉約5,200MW的發電機組,而協和改建計畫,能補回2,600MW。
核一廠1,272MW,兩部機組於2018、2019年除役。
核二廠1,970MW,兩部機組規劃於2021、2023年除役。
協和電廠舊機組2,000MW,1、2號機於2019年除役,3、4號機預計於2024年除役。
詳見本社「新增除役表」。
台電則表示填海建接收站有必要性,台電表示現有陸域空間不足、陸管施工期間會嚴重影響台二省道交通、海管施工困難且有地質斷層問題參考。
陸管:
由台北港及林口港新建LNG接收站佈設陸管供氣,需跨越淡水河且經過淡水區、基隆港、基隆市區和台二省道,區域路寬狹窄,沿線道路人口密集,施工期間將嚴重影響交通。
海管:
北海岸海底多為岩質且地形陡峭,海管布設區域水深約80m及多處斷層,基隆港外東離岸1~3km處有約150~260m深之海谷,施工及維修困難度高。
天然氣海管將經過基隆港長年營運之錨泊區,未來海管也可能被船隻下錨誤擊或扯斷。
來源: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簡報。
整體能源規劃問題
台灣現有的天然氣接收站與電廠,都在西部,相連在一個系統中,彼此有互相調度、支援的角色成員;若協和電廠無法興建海管陸管至台灣西部的天然氣網路,未來的協和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穩定度的風險會提高、經濟效益會很小。
另外,台灣東北區域少掉5,200MW後,協和改建依目前的計畫僅會增加2,600MW。經濟部並未回應,是否仍有在台灣東北部興建電廠的需求?在「非核減煤」的政策下,未來新增的電廠,也會燃氣機組、而有天然氣氣源需求,但協和改建計畫,在縮小規模後,僅有2座儲槽,僅能支持協和自己的2部機組。若未來仍有在台灣東北區域新增燃氣機組,會是擴建四接?或是另外在東北海岸擇地興建接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