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豪
2月中,《天下雜誌》刊出一則台積電高雄設廠的報導,提到當時原訂2月10日的環評延後,引述高雄市環保局的說法「要來參加的環保團體人太多了!」、「甚至北部也有環保團體說要來!」原報導轉載,這兩句話,被一些人組合成了「北部環團動員」、「阻擋高雄台積電」註釋。
大量轉傳的訊息源頭,包括臉書粉專高雄好過日以「北部環團大動員、台積電建廠恐延後」的製圖;粉專蕪菁雜誌截圖NGO地球公民基金會活動頁面,表示「奉勸地公不要『北部環團』攪和在一起」;粉專詹姆士的訐譙時間「北部天龍環團大軍集結.特地"南下"抗議」一文;網路意見領袖莊嘉榮「北部環團大動員,南下阻擾台積電高雄設廠」一文。
本社在給高雄市環保局的訪綱中,包含了詢問,是否真的有很多「北部環團」、「有那些報名的團體」?高市環保局未予回應這題。
在後續的實際環評中,本社觀察到主要只有兩個環保團體出席,包括關注高雄環境議題、設有高雄辦公室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及關注全國科學園區、產業園區議題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事實上,環評進行得異常順利,3月4號第一次審查、4月12號就正式通過。
2020年9月,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才公開表示,短期內無高雄設廠的規劃、投資仍以北部為主參考。到了2021年,台積電高雄設廠,卻已成了定案。
不只突然,更來得急促。可以這麼快的要素,包括中央政府配合,經濟部以次長層級,出面協調、要下了中油五輕關廠後的土地參考;高雄市更以球員兼裁判之姿,把大量的工作攬在手中,確保程序可以快速過關。具體的項目,主要有環評審查、主導開發、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
市府以1個多月的時間註釋,通過環評,也衍生出規避中央環評、二階環評的爭議。中油原五輕廠址約270公頃,高市環保局副局長回覆本社,本案的開發面積,只用到其中不到30公頃,所以依法就是進行高雄市的地方環評,沒有問題。
但台積電用地,是在五輕廠址中心的一小塊,而依據高雄市政府曾提出的簡報中,對包圍台積電的180公頃的未來用途,是「半導體產業科學園區」。
2022年3月4日第一次專案小組審查,3月28日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4月12日環評大會通過。
依環評相關法規,園區開發超過30公頃,要由環保署審查;超過100公頃,要進行二階環評註釋,因為要進行包括四季的實際調查,花費時間至少一年以上,是市府不能接受的情況;在地方審,可以把審查權留在手上,有球員兼裁判的優勢。
〈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第12條及附表一,訂定要中央、或地方環評的標準;第19條及附表二,規範應實施二階環評的標準。
另外,市府透過自己直接作為土地開發者來迎接台積電。
除了桃園封測三廠以外,台積電其它晶圓廠、封測廠都在科技部主管的「科學園區」裡;但這次,則是由高市經發局提出「楠梓產業園區」。在營建署的都市計畫審查中,就有委員建議高市府要提出全區(270公頃)未來的藍圖,「不要像是在專門為台積電量身打造(30公頃)一樣」。
「科學園區」與「產業園區」間,有例如「保稅區」法規差異,據了解,台積電未來也屬意讓高雄廠進到科學園區;怎麼進?長年研究園區議題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也感到困惑,研究員許博任說,過去應該沒有地方政府開發的產業園區、變身成科技部科學園區的先例,法規上也似有牴觸。
跳脫法規的爭議,半導體製造業的特性,是水、電等極高密度的資源耗費,台積電高雄廠規劃生產7奈米及28奈米晶圓,每天用水3.3萬立方公尺、用電388MW。如此龐大的資源耗費量,甚至涉及台灣長期的產業發展方向,台積電設廠,實際上就應該是一個國家位階的問題。
「全台灣都在搶(台積電)」一名市府官員在某次審議會後,直言不諱的說明地方加速設廠的動機。回頭看劉德音在2020年9月說的「下一步擴廠會在竹科或中科」,心照不宣的,在高雄市的強勢主導、及中央政府的默許暗助下,疑慮異音都被抑制了,高雄市政府確實橫奪了先機。
- 2022/6/2 台積電高雄設廠》那些沒機會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