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圖:孫窮理(大潭藻礁與興建中的三接儲槽及棧橋)
11月18號,我們對藻礁公投反方意見陳述人趙家緯提出了一些問題:
- 2021/11/18〈 對護藻礁公投反方意見陳述人趙家緯的提問〉
至今已經超過20天,還沒有收到回覆。現在距離公投還剩下一週的時間,我們想從這些問題開始,談一談對「三接遷址」與「能源轉型」議題,這幾年我們累積的一些問題意識。
我們對於「藻礁」與「三接」這一組議題的關注,是放在「能源轉型」上面的,我們認為這個政策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其對「電力需求」無限量的迎合,產生在電力供給,以及其(工業)需求兩端的「開發主義」,對於環境與農漁產生重大的衝擊,而此種問題,已經構成近年台灣最大的環境威脅。
2017年,當「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的能源轉型政策制定之初,預估2025年的發電量為2,774億度,到了2019/3/4,經濟部大幅上修到3,029億度,同年7月的2018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內容,再上修到3,132億度。
- 2021/5/6〈能源轉型 樓之既傾〉
到了今年(2021)5月12號,再公佈2019、2020的〈供需報告〉內容時,只模糊地寫到,從2021年到2027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5%」,不再提供對2025年發電量的預測,我們只能用「成長率2.5%」自己算,到2027年時,為3,326億度,而假設每年成長率一樣,到2025年的發電量可能為3,165億度。
- 2021/5/12〈經濟部公佈電力供需報告 缺關鍵數字〉
從2,774億度、3,029億度、3,132億度,到3,165億度,我們不知道,隨著2025年慢慢接近,發電量的預估,還會再增加到什麼程度,甚至於,從經濟部拖延〈供需報告〉的發表,隱藏重要數據的態度看起來,我們也將越來越無從得知能源轉型政策的後續規劃,又或者經濟部除了「無限量供應」原則之外,自己也不清楚未來的用電需求是什麼?
而這一個早已淪為技術官僚為大工業發展籌謀的「內部機密」,今天竟可以被當作三接必須興建的藉口,支持三接的學者與環團,不但無法做出有力的批判,甚至還以早已成過去式的「環團、學者、產業代表與政府共同參與」(的2017年〈能源政策白皮書〉),為其背書,這讓我們感到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