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王子豪,圖:公投意見說明會直播截圖
今天(11/18)護藻礁公投說明會,由台大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擔任反方意見陳述人,對於發言的數據及論點發言稿,我們在此有一些問題想要請教。
首先,你提到,在「環團、學者、產業代表與政府共同參與」的《能源轉型政策白皮書》中「明定」,2025天然氣接收能力要增至2,620萬公噸。據查,在2017、2018年討論的「白皮書初稿」中,預估2025年天然氣供應量為3,270萬公噸,該白皮書直至2020/11/18公佈的「定稿版」,下修為2,620萬公噸,且並未有這些供應量由哪一個接收站貢獻的數據。請問你今天圖卡對2025天然氣供應量能,各接收站分配的具體數字?是如何估出來的?
又,該白皮書從「初版」到「定稿」拖延兩、三年,相關預估數字發生相當大的改變,但相對應的2025年「50%燃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政策卻沒有變動,這段改版的過程,是否也如你所說的,是「環團、學者、產業代表與政府共同參與」?過程為何?
我們非常同意你認為天然氣只是通往「淨零轉型」橋接選項的看法,在2017年11月,你接受《焦點事件》訪問時提到,天然氣佔比在2030年到最高點,此時,一年大約只需要2,400萬噸;今天你則說「未來10到15年,天然氣需求量也會持續成長,2035年才會削減」,將這個「最高點」向後修正了五年,到2035年,請問為什麼?這是否是因為近年用電量需求增加造成的?今天你並沒有提出該年的天然氣需求量數字,這牽涉到台灣需要多少天然氣發電設備的評估,我們想了解你的評估。
在2017年11月,你接受《焦點事件》訪問,曾提出,要達到2025年燃氣50%的目標,2025年天然氣的需求量為2,354萬噸,這個數字,也與能源局向白皮書工作小組報告的「擴大天然氣與穩定供應計畫簡報」的預估相同。但2019年3月4號,經濟部在立法院的報告中,將2025年天然氣需求量由2,354萬噸,上修為2,490萬噸,在「白皮書」定稿版中則未再提及,現在我們只看到預估2025年時的「供給量」,未見「需求量」,請問,預估需求量為何?
此外,在2017年版《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預估2025年,總發電量為2,774億度,到2018年版報告時,將總發電量上修為3,132億度,增加358億度,也就是說,燃氣50%需貢獻179億度,超過經濟部預估不建三接,燃煤會增加的137億度(或你預估的100億度)。如果沒有這些增加出來的需求量,則沒有大潭電廠多出的發電量,也不會增加燃煤,三接興建也就沒有必要,請問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為什麼?
最後,你提到「產業發展與用電需求增長的關聯性」絕非論證護礁公投案的唯一考量,但我們仍好奇,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請問,這種較2017年「白皮書」,也就是2025年「50%燃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規劃之初,大幅增加需求的現象,你是否同意?認為應該如何應對?又是否經過「環團、學者、產業代表」的共同討論及同意?過程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