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豪,圖:wikimedia commons
經濟部上週五(7/23)公告離岸風電第三階段的〈場址申請作業要點〉,並宣布正式啟動第三階段離岸風電區塊開發,不過「選商機制」仍在蒐集意見的草案階段。在今天(7/29)舉行的線上說明會中,風電開發商們現在最擔心的,是競價價格天花板問題。
未來通過環評初審、並取得有效場址備查的風場,將有參加競價選商的資格。經濟部將先釋出2026到2027年共3GW的容量,每個風場各自提出價格競標,出價低者能優先獲得容量分配;不過經濟部也訂了出價的天花板,最高不得超過選商最近一年的迴避成本。
風場提出愈低的出價,愈有機會得標,假如風電商能找到用電戶簽訂企業購電合約(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CPPA),用另外約定的價格把電直接賣給企業,就與競價時出價的數字無關。不過若沒有直接購買的用戶、或還有賣剩的餘電,業者就必須以競價時出的價格,賣給台電。
在說明會中,就有業者表示,經濟部若要發展離岸風電產業鍵的國產化,就要讓業者能把成本反應在價格上;以迴避成本作為出價的天花板,價格太低。「迴避成本」的定義,是台電不含再生能源之平均每度發購電成本,有業者指出,再生能源的成本更高,卻以迴避成本作天花板並不合理。
業者舉例,2018年4個競價風場,當時沒有天花板限制,出價落在每度2.22到2.55之間,都超過了最近一次公告的迴避成本2.18元。若套用現在的草案機制,當年所出現的最低價格,都仍然超過標準。
過去幾年,不乏有「0元競價時代要來了」的聲音,描述可能出現業者皆「出價0元」來獲得開發資格,再透過 CPPA 把電賣給用電戶等方式來獲得實際的收益;但現在業者卻擔心起了出價天花板問題,一名業者解釋,主要是因為國產化項目太多。
http://www.eventsinfocus.org/sites/default/files/styles/medium/public/2021-07/Off-shore_Wind_Farm_Turbine.jpg?itok=ViD3j1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