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孫窮理
2014年,台灣《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親自造訪當時我工作的《苦勞網》,要獨立媒體貼稿到《蘋果》,沒多久,發現在《蘋果》露出,對流量幾乎沒幫助嫌麻煩,也就不貼了。
這件事情,是《蘋果》「外包化」的一個序幕,2017年,陳裕鑫鼓勵員工「創業」,離職後成為自由供稿者。2019年,9月築起「付費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放棄,回歸免費。
到了今年3月18號,結束紙本,裁員3百多人,除了印刷相關的人力外,裁員名單裡,也不乏網路所需的文字、攝影與編輯,「專心網路」云云,不過是場面話。
廉價的商業新聞
《蘋果》要的,只是「廉價」的新聞。
一面追求「廉價」,一面要讀者花錢買內容,是矛盾的,伴隨近年著營利模式的調整,《蘋果》是一波波的裁員,以及「核心價值」的淪喪。
當初,《蘋果》以八卦新聞追求刺激性的影像崛起,商業價值掛帥的前提,也在備受政治與各種「置入行銷」影響嚴重的台灣媒體環境中,成為異數。
不過,資訊生產造成傳播環境的改變,要和每分每秒不斷湧出的網路資訊競爭,衝擊性的影像,比不上無處不在的監視畫面,商業模式的崩壞,也導致核心價值消失。
其實,我一直覺得,在過去的十幾年裡,《蘋果》一直是台灣媒體裡,相對獨立,甚至也是較為「優質」的,但是仍在商業環境裡,敗下陣來,難免讓人感傷。
非營利媒體機構
媒體該怎麼辦?在這裡,還是邀請大家一起看到「非營利媒體」機構的價值。
這個工作,在台灣,已經持續了二十幾年。拿《焦點事件》來說,99%的收入,都是來自分散式的捐款,內容本身沒有對價性,也不是「商品」,它的生存並非透過「市場」或者既有的政治力量支持,從而避開商業與政治利益的糾纏。
捐款者的支持,是希望這些訊息能夠進入到公共的領域裡去,成為「不一樣的聲音」,它也許微弱,但必須是穩定、且具有一定競爭力的。
不過,我們必須要說,這個媒體仍然是「廉價」的,去年(2020)底,我們才剛剛完成工作人員的加薪,讓記者的薪水可以達到最少每個月3萬的水準,不過,這距離讓這個媒體可以穩定而有競爭力,從個人層面說,就是一個可以做為生涯規劃的工作崗位,那是遠遠不足的。
也因此,我們希望不要用「哭窮」:讓這個媒體勉強生存作為大家支持我們的訴求,而是希望大家一起來思考,這樣的媒體應該長成什麼樣子,以及我們要把什麼樣的訊息,送到公共領域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