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王子豪(圖取自民106、107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昨天(5/5),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立法院承諾下週將交出三年未交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這是違反了《電業法》第91條的電力資訊公開的法定義務,更迴避資訊公開,掩蓋了能源轉型政策開始崩解的事實。:
我們從僅有的2017、2018年報告就可以看得出來。2017為能源轉型政策規劃的時期,當時預估2025年的發電量為2,774億度,同時期擬定的〈能源轉型白皮書〉也大概是在2千7百億度,這樣的發電規模下,擬定了2025年「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的目標,如此計算,大概可以抓2025年,燃氣1,350億度,燃煤810億度,再生能源540億度。
但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2018年的預估,2025年的發電量,暴增358億度,成為3,132億度,增幅超過10%,這個時候,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多出來的3百多億度要算誰的?
2017年「增氣、發展再生能源」本身已經是一個以驚人的速度快速發展,極度緊繃的能源設備大開發計畫,就如我們在近年已經清楚可見的,造成農漁及環境的威脅,而且也仍難以達成,現在,在計畫擬定的第二年,這些大幅增加的需求,要如何處理?這當然要被列為當年能源轉型政策檢討的重大課題。
思考這個問題無非兩個途徑:
一、抑制電力的成長,不能只將2017年2,774億度的「預測」當作預測,而必須讓它具有規範作用,嚴格限制到2025年,發電量不可以超過這個數字,並以此來調整產業及能源政策。
二、誠實而公開地說明,增加出來的這三百億度要如何處理?如果難以再交給已經高度緊繃的天然氣及再生能源設備開發,只能利用現有的燃煤設備,以增加燃煤量來填補,那麼要如何分攤?50%、30%、20%的比例會如何調整?
但是,我們看到的是,深澳燃煤電廠計畫終止(2018/10)之後,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穿梭於各種場合,力阻中火、興達等燃煤機組的除役,用「備而不用」等承諾,為能源轉型政策失敗綢繆。真相即將掩蓋不住,接著,無視法律規定,「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被鎖在了經濟部長的抽屜裡,不再面世。
在那之後,《焦點事件》一直發出「樓要塌了」的警訊,但是卻都被掩蓋在「以核養綠公投」以降,二元對立的喧囂裡。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從保護藻礁生態的運動凝聚的力量,是讓我們得以批判反思能源轉型政策的契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