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窮理(圖為中央研究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宋小海攝,2017)
今天(5/3),行政院長蘇貞昌召開行政立法協調會,要就觀塘(三接)工業港外推方案做出定調,不過昨天,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 Facebook 粉絲頁的一篇貼文,卻率先引起了論戰,這牽涉到大潭藻礁的保護,究竟是針對藻礁的「礁體」本身,或者藻礁所形成的「生態系」這一個問題。
洪申翰提出的資料,也就是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在今年(2021)4月14號,在環團「對焦會議」中,兩人的論述,也大致相同(曾文生的說法,請參閱)。提出的大潭海岸海域的海底鑽探資料,該資料指出,在該海域,離岸1.5公里以上,就沒有發現礁體,洪申翰批評,近年來護礁方主張離岸5公里之內都有藻礁分佈,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不過,護礁公投發起人潘忠政也在凌晨以中油公司在環境差異分析中海底攝影的資料指出 ,在離岸達3公里處的海域內,有大量的生物礁的發現,顯示該區的礁體,並非零星分布,而是綿延不已,生態非常豐富。
為什麼在同樣的區域,會有如此差異的研究結果?中央研究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表示,地質結構鑽探的採樣得到的結果,是講這個採樣點從古至今如何累積成目前的這個地質。而潘忠政提出的海底生態攝影可能看不出礁的厚度,但可以看到表面存活的物種,也就是這個區域的生態狀況。
藻礁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它構成了一個豐富的生態系,劉靜榆說,大潭藻礁是瀕危的紅肉ㄚ髻鯊的釋幼場,紅肉ㄚ髻鯊體長達兩公尺,這個區域的平行海岸線不足4公里,所以要求要求5公里的垂直海岸線,面積也只有20平方公里不到,劉靜榆強調,這已經是保育生物學中「最小棲地」最保守的估算了。
護礁公投主文要求三接遷離岸5公里之外,而行政院的所謂「外推」方案,最多也就是將工業港遷到離岸1.5公里的範圍之內,除了目前還難以聚焦的零和衝突之外,我們說的要保護/破壞的藻礁,指的是什麼,這個社會可能都還沒有仔細想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