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1年開工4個月 台糖狠虧7億

資料來源
聯合報
Time

<p>【聯合報╱記者蔡維斌、謝進盛/連線報導】 2008.12.21 02:34 am&nbsp;</p><p>「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這是日治時期蔗農遭剝削的感歎。如今台灣糖業沒落,台糖糖廠做一公斤賠一公斤,僅存的兩座糖廠配合甘蔗採收,本月初開工製糖,每天虧損六百多萬元,到明年三月底預計要虧七億多元,「燒錢」速度驚人。</p><p>台糖虎尾及善化廠主要生產二砂糖,每公斤成本廿八元,但市價只賣十四元,今年虎尾、善化廠分生產三萬、兩萬五千七百一十噸,帳面損失近七億八千萬元。有蔗農消遣台糖說:「過去是蔗農做憨仔,現在換台糖了,風水輪流轉。」</p><p>善化糖廠副廠長陸永中說,本月二日開工到三月底,有一百十九天生產,每天開門就得先虧三○二萬元,產一公斤,虧一公斤;不過糖廠雖虧損,但不可抹殺糖廠對當地經濟、文化等邊際效益。</p><p>「台糖負有社會、經濟、土地使用等責任,即便虧損也得做,不然再憨的人,怎會做虧本生意?」虎尾糖廠開工一天也要虧三百五十二萬元,經理許金太表示,台糖走過百年,背負難免沈重,不過目前景氣差,老產業反而是根,「這是扭轉台灣糖業的最好時機」。</p><p>台灣一年糖的需求量約五十五萬公噸,台灣自產近六萬公噸,其餘多數從泰國進口。</p><p>糖廠有無轉虧為盈、恢復昔日風光的機會?許金太說,只要增加製糖量,成本自然降低,更重要的是製糖可改善農業環境,對全球減碳更有幫助。</p><p>陸永中表示,台糖近年不斷關廠,全台僅剩善化、虎尾兩座,就算以後僅保留一座,因運輸動線拉長未必划算,現階段「瘦身瘦到骨了」。</p><p>「最重要的關鍵是政策!」陸永中認為,若撇開成本因素,從穩定民生物價來看,台糖仍有一定的功能,況且還有依存的周邊相關產業,「除非台灣要完全放棄這項百年產業,否則未來台灣仍需自己製糖。」</p><p>台糖台南區處公關秘書林振明說,糖廠持續運轉,代表製糖仍是「活的產業」,若糖香不再,得失之間,不宜單獨從成本來衡量。</p><p><strong>煙囪還在冒煙…台糖撐起多少家庭</strong></p><p>【聯合報╱記者謝進盛、蔡維斌/連線報導】 2008.12.21 02:34 am</p><p>「一年開工才四個月,台糖員工平時吃閒米?」雲林縣虎尾糖廠經理許金太說,這是誤解,其實工人們平常忙著維修機械、鐵路,開工期間全天工作,不算加班,「挺累人的!」</p><p>「混一口飯吃啦!」六十八歲鄭朝旺在善化廠當搬運工卅多年,看著糖廠煙囪在冒煙,忍不住嘆口氣說:「還好糖廠還在!」</p><p>鄭朝旺說,從年輕到白髮,經歷糖廠興衰,早年在糖廠即使是搬運工,「也是走路有風」。和鄭朝旺「麻吉」的同事溫蒼枝直言,糖廠還撐著,背後不知道養活了多少家庭,雖然搬糖包很辛苦,「但我很滿足」。</p><p>「一天一千元,回家後全身發癢,為了賺錢,只好硬操囉…」在台南縣善化鎮六分寮甘蔗園忙著採收的契約工「阿助」邊砍邊說:「要認命啦!」</p><p>阿助說,製糖期打零工,一天賺一千元,工錢雖不高,但鄉下工作難找,只能「加減賺」。和阿助一起採甘蔗的婦人「美玉」說,南科不少高科技員工休無薪假,幸虧有這座糖廠,她還可以賺點錢貼補家用,「賺一天算一天,卡實在。」</p><p>「政府不重視糖業!」七十一歲蔗農胡聰賓感慨說,他種兩公頃甘蔗,多年來政府保價收購維持每公噸糖一萬七千八百四十八元的「死豬價」,另方面又大力補助農田休耕,讓人感覺政府就是要放棄糖業,根本是本末倒置。</p><p>虎尾早年以糖業立鎮,老員工回憶,早年光是工人就有好幾千人,開工時場面浩大,但近年來糖業不斷走下坡,工人只剩幾百人。</p><p>即使蔗農抱怨價格太低,許金太還是不忘鼓勵農民要多種甘蔗,他強調甘蔗很好管理,收購價格也比休耕補助好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