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子豪
台北細雨綿綿的兩天,10月24日是第7屆跨性別遊行,25日是第23屆同志遊行。人數十萬規模的同志遊行不受影響,而跨性別遊行估計,參與者從去年的約2,500人,增加到3,000人,
今年遊行前,社群不平靜。10月上旬,同志遊行主辦單位「台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的行政暨公關主任,於個人Threads上表示「我反對戀童癖,我反對免術換證,我反對代理孕母,我反對性別心理認同」,並將部分遊行元素稱作「前人留下來的垃圾持續發臭」,被認為是「反跨(性別者)」,並斷裂長年運動的歷史意義,引發軒然大波。
有些民眾,表明將不參與同遊、只參加跨遊;也有民眾表示,將持標語參加同遊,表達反對「反跨」的聲音。
數個性別團體,在隨後幾日陸續發表聲明,多數團體皆認為該名員工言論不當,但仍會出席同志遊行。台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於10月10日發布道歉啟事,對受到傷害的跨性別者及運動前輩表達歉意,表示是員工於個人頁面的言論,並非協會立場;已將該名員工調離現職,將加強員工教育訓練,確保對外傳達訊息時能維持一致的立場與觀點。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表示,同志遊行從2003年由熱線主辦第一屆、隔年由眾多團體組成台灣同志遊行聯盟接續,都是以「LGBT+」為主體,強調「LGBT+」不分家;並呼籲要尊重根植於運動的多元歷史。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則認為,這次事件並非偶發,而是反映出社群內部長期未處理的性別政治張力。伴侶盟認為,這不是一場「公關危機」,也不是「加強教育訓練」就可以解決,僅以「個人發言」切割責任,既無法治癒跨性別社群因此所受傷害,也無助於議題的公共對話。
同志遊行於2003年首度舉行,早期由多個性別團體組成聯盟主辦,隨著同遊規盟不斷擴大,之後才成立台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專職主辦同遊。然而透過今年遊行的爭議,浮現出了專職在舉辦台灣最大遊行活動的協會員工,與在各個議題內倡議的工作者之間,狀態與思想上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