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王子豪
首位以科學方法記錄台灣白海豚、台裔加拿大學者王愈超,除了疫情期間外,自2002年起每年都會來台進行台灣白海豚的調查。今年(2025)他對於族群數量的最佳猜想,可能僅剩45到50隻,與2002年推測的99隻,減少了約一半。王愈超表示「Extinction is happening right now」,並對台灣沒有針對白海豚行實際的保育行動,感到不解。
王愈超表示,台灣白海豚的數量已經非常接近「滅絕漩渦(extinction vortex)」,物種的「滅絕」不用等到最後一隻死亡,只要族群下降到一個數量後,就會不可挽回的邁向滅絕。對於「滅絕漩渦」的數量點,王愈超表示目前研究不足,無法給出明確的評估,但認為,如果社會與政府再不採取措施,可能一、兩年內就會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王愈超表示,現在仍會看到有新生的台灣白海豚,因此仍抱有一絲「希望(hope)」。但強調,台灣白海豚的繁殖速度很慢,考量成年雌性數量、孕期、育幼,一年可能只會有2、3隻新生白海豚。而且白海豚是一種很「社會性」的動物,「需要媽媽或同類帶著他,教他怎麼當一隻海豚的生存下去」。
王愈超表示,台灣白海豚面對有五大類的主要威脅,包括開發造成的棲地喪失;海洋與空氣污染;河口喪失造成食物減少;噪音;以及漁業行為的干擾。
王愈超也對台灣沒有對白海豚採取實際的保育行動感到不解。他表示,目前世界上最瀕危的海豚,是加灣鼠海豚,估計只剩10多隻,但已有積極的保育行動;相較下,台灣白海豚完全沒有保育行動,有可能比加灣鼠海豚還快滅絕。兩個物種就像在競爭最新滅絕物種的第一、二名。
王愈超關注台灣的「綠能」發展,指出台灣土地小,因此快速的在海洋進行離岸風電、光電的開發。離岸風電在深水區的成本較高,所以業者們都在近岸的淺水區開發,而這正是白海豚的棲地。
最迫切的,王愈超提到兩件事。首先是刺網、拖網等漁業方式,必須在一、兩年內作出改變。他表示,漁業行為的影響,是最容易觀察;如果要改變的話,也是相對容易進行的措施。
另外是台中港的擴建,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天然氣接收站計畫,王愈超直言,現在台灣白海豚的棲地範圍內的開發強度,已經超過台灣白海豚的承受,不能再有任何的增加。王愈超表示,自己只是一名學者,只能提出自己的觀察與研究,如何選擇,只有台灣社會與政府來決定。